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手工绣花肚兜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古老的女红艺术已被便捷的服饰文化替代,濒临消亡。先辈们用了千年的肚兜,变成了一抹风情的记忆,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醉心于兜 ■

西安日报 2019-04-12 05:12 大字

兜的心语作者:张义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时间:2016年5月

缘于对肚兜的钟爱,我开始留心肚兜的收藏。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肚兜的世界,才为之沉迷,为之陶醉,才真切感受到兜的精妙与不凡。真可谓方寸间蕴藏乾坤,穿戴中系结美轮。

肚兜从远古走来,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女娲氏留给后代的第一件衣服,是最原始的服装形式之一。亵衣是贴身内衣的统称,先秦时期的史籍已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礼记·檀弓》记称:“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时期,肚兜只是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帕。在布帕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称之为“抱腹”。如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档”则成了“心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档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掩心也。”又称“衵(ri,内衣)服”。至宋代称其抹胸。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一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到了清代“抹胸”又称“肚兜”或“兜肚”。

从早期“亵衣”“帕腹”“心衣”到“兜肚”,体现了古代内衣因年代变化形成的多种称谓。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汉代对肚兜的称谓“心衣”。心衣的称谓,不仅揭示了肚兜贴身又贴心的特殊性,而且寄托了古代女子内心的含蓄情感,以针线书写心语,穿于“心爱”之人。名为裹腹,实则暖心;名为衣体,实则传情示爱。暖心之衣,自然会生发许多遐想,蕴含无限柔情。心之所衣,则必为美之所展,情之所托。心衣之谓,准确生动地反映了我国民俗服饰文化“以衣示美,以衣传情”的显著特征。

肚兜发展至今,其审美意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款式有菱形、扇形、三角形、十字形、长方形、梯形等等形制。肚兜我们都不陌生,它的前片是贴于腹部,上有系带套在颈间,后背袒露,腰部左右两根丝带,系在后腰,起到固定束腰的作用。系带并不局限于绳,古时红色丝绳一般是普通人家所用,达官贵人多用金链,中等富裕人家则多用银链。时至今日,肚兜已被众人注目,肚兜款礼服成为国际巨星追捧的宠儿,肚兜的设计经典之处是着重表现从肩部线条的延伸,使女性胸部肩膀圆润的曲线能自然地展现出来,达到人衣合一的境界。

肚兜除审美价值外,更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它贴近生活,传递健康美丽。它携着往昔的生活情怀与印迹,载着真挚、纯美流传至今。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笔下的《婴戏图》中多见带肚兜的儿童,目前存世量最大的属孩童肚兜,其次为女性及老人所穿用的。孩童的肚兜,一般使用棉、绸面料。多在肚兜下方缝制元宝状布块,可使孩子的腹部免受寒气侵入,既美观又实用。图案多采用婴戏、避邪、祈福、功名等刺绣纹样,来满足人们求福、求喜、求安宁的心愿。

年轻妇女的肚兜则多采用丝绸面料,轻薄合身,滑爽艳丽。肚兜是女子的贴身小衣,古人在肚兜上浸入香料,使女子之体清香淳美,更显华贵娇媚。常用蝶恋花、凤戏牡丹、四时花卉等图案。

老人的肚兜则更能体现先人的智慧,画面纹饰采用吉祥安康、祝福长寿等题材。常使用棉、麻、织锦面料缝制成夹层,加以棉絮,有的还贮有药物,以治腹疾并有保健预防功效。清代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槌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形,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古时,不论男女老少,从生到死,一直穿戴肚兜。它从原始的遮体之用,逐渐具有保暖、保健、治病功效。

此外,肚兜的文化价值不可小觑。肚兜虽小,却承载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情愫;虽不起眼,却能洞晓世情民风。许多学者认为,肚兜是最古老的服饰,其原始形状是蛙的肢体自然展开。“蛙”与“娃”同音,把“蛙”视同“娃”寓意多子多福,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生育、重视多子。先人的原始信仰和图腾文化紧密相连,生存与繁衍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主调,无数民间艺术作品及民风民俗也都反映出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肚兜是神秘的、含蓄的、风情的、浪漫的。自古以来,女红艺术成为女性表达情爱的重要载体,用针线抒发情怀,以物传情,欲成眷属。常用喜相逢、龙凤呈祥、鲤鱼闹莲、阴阳扣碗等纹样,企盼幸福和美。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古时女性常以兜作为传情达意的信物赠给自己的爱人。兜是女人的心语。

秦绣肚兜更是这种民间艺术品的浓缩,它不仅兜古兜今,而且兜情兜爱、兜文化,其主要流行在陕西关中、陕北及周边等地区。装饰手法多采用绣、镶、贴、补、嵌等工艺,其色彩之丰富、纹样之精美、画面之热闹古朴,令人目不暇接。一个肚兜常常会绣上孩童、花卉、动物等图案,纵情而大胆的一刀一剪,细腻而浓艳的一针一线,强烈的色彩对比,饱满的图案纹饰,令人赞叹。实际上,秦绣肚兜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民族艺术,更传递出真挚的民俗情感,可谓人文荟萃,兜兜精彩!

肚兜内涵虽极为丰富,但肚兜的收藏研究却异常艰辛。在中国古代人们审美观念中,因忌论人体,文人雅士唯恐避之不及。兜肚以一种隐讳秘密的方式,朦胧地生存发展下来,从文献资料来看也只是寥寥几语。又因肚兜往往秘不示人,流传至今的实物也少之甚少。在各地大小古玩市场的寻找中,即使偶然碰到,也只是一些儿童旧物。至于那些年份久远,品相完好,绣工精良的兜肚,也多在藏家手中不愿出让,只能多次前往,直至对方割爱,才算了却了一桩心事。而近几年回流拍卖火热,我也仅成功拍得壹件,收藏之艰难可见一斑。

本书专门挑选清代、近代肚兜精品,进行整理、造册、存档,对每件藏品进行了文字解释,力求图文并茂,更直观的让读者感受到古代生产艺人的心语及独特的造型意识和审美情趣。从人文寄趣、传情花卉、繁育子孙、琴瑟和鸣、百子婴戏、纳吉祈福、功名利禄、辟邪镇宅等专题切入,分类解读这些艺术宝藏,了解古时的民俗礼仪和生存方式,以期与大家共同鉴兜、赏兜,掌握更多的女红工艺,提高收藏鉴定水平。

而今,手工绣花肚兜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古老的女红艺术已被便捷的服饰文化替代,濒临消亡。先辈们用了千年的肚兜,变成了一抹风情的记忆,抢救保护刻不容缓。我出此书,意在使众人关注肚兜,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承,希望以此带动到更多的人收藏肚兜,使肚兜这一民俗文化奇葩,呈现出无限的光彩。(此文为《兜的心语》一书自序,编发时略有删节)

新闻推荐

寻找新时代追梦人奋斗身姿 本报联合团省委推出“五四”青年节特别报道

本报讯(记者赵丽莉)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联合共青团陕西省委、...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