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创新社会治理刍议

陇东报 2019-01-04 14:49 大字

郑斌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强调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些年我们一直讲社会管理,从“管理”到“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出我们党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治理的制高点是伦理塑造。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事值得深思。一段时间,陕西、湖北、吉林等地相继曝光的长期向幼儿园孩子喂药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要靠法律来规范和制裁,但仅有法律还不够德。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和办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24字的核心价值观,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凝聚社会共识,建设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项工作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各种大众传媒要多宣传真善美的人和事,揭露、批评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行和丑恶现象,引导人们坚守正义、树立正气,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规范,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有效的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在民生改善、社会公正、人心思稳的基础之上,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是加强源头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具体工作中,要解决好广大群众的现实问题,通过服务实现管理。比如,对流动人口,关键要让他们享受到市民化待遇,这样他们才能稳定下来,身心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对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关键要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有事干、有收入,这样才能减少违法犯罪;对精神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吸毒人员等群体,关键要开展专项关爱行动,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这样才能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对因受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关键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帮助、教育,使他们重振信心,这样才能避免走向极端;对城市占道经营的治理,关键要有人性化的解决办法,规划出经营场所,使那些摆摊设点的人有生活出路,这样才能既方便市民又不影响市容,实现多赢的效果。如果就管理搞管理,就会比较被动,而且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对公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往往是“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遍地”,人们纷纷加入评判和指责的大军,被或真或假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司法也经常被舆论裹挟。相比之下,我们应对的意识、手段和能力则很不适应。当今时代,引导舆论就是引导民意,赢得舆论就是赢得群众。我们要树立主动宣传、立体传播的理念,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正面宣传,改变以往一篇通稿打天下的做法。要健全网上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机制,发现负面信息及时核查应对,防止引发舆情危机。对重大敏感案事件,在依法妥善处理的同时就要制定舆论引导方案,准备好“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何时说”,从而达到好的效果,防止误读误判。

(作者单位:西峰区委党校)

新闻推荐

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的政策解读

本报记者贾银娟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为了鼓励车主尽早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现对提前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相关政策...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