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极医源中医人 精勤不倦银针情 访首届“西安之星”、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改琴
杨改琴为病人针灸治疗 。 (受访者供图)
■记者苏建华张黎娜见习记者马相
在陕西省中医医院的老楼四层,整整一层都是病房,住满了患者,这就是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B区的住院病区。11月初的一个周末,记者一行穿过一间间病房,在四楼中间位置找到一间医生办公室,六七张简单的老式办公桌,几台电脑,桌下摆放着一些方木凳。办公室坐满了正在埋头工作的医生,不时有病人进来问这问那。在一个角落里,坐着的就是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改琴。见到记者走来,她站起来笑着说:“我刚才还在忐忑说些什么,感觉自己没有啥特别的,就是做着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最开心的事
就是解除患者病痛
杨改琴回忆说,她从小身体较差,因为父亲过去学过针灸,常为她做针灸调理,她的身体才慢慢好转。1984年高考填报志愿,杨改琴报的是临床医学,但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针灸系,就这样她和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改琴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习了很多中西医治疗理念与方法。她认为,西医在临床诊断和定向救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中医则在综合诊治和平衡调理方面确有所长,中西医有很多互通互融之处。很多神经系统的疾病,在治疗上完全可以中西医相互融合。比如“脑血管病变”,中医叫“中风病”,在西医抢救成功后,可能仍会给患者留下好多后遗症,如果早期能进行针灸治疗,可加快病症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深入了解中西医的融合之路,她曾去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和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该院是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的发源地)等地进修,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融合治疗方法,并把这种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临床上,为许多疑难病人解除了病痛。
杨改琴说,“现在我们针灸科病人也越来越多,从我刚来时的十几个住院病人发展到现在的二三百个病人,说明老百姓越来越相信中医。”采访中,办公室进来一位患者说:“杨主任,我好多了,一会儿就办出院手续了。”杨改琴介绍说,这位患者2013年第一次来到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时,患有脑梗、高血压、高血脂、焦虑、失眠等多种疾病,自觉头晕、心悸、无力等各种不适。杨改琴连续为她几次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后,病情好了很多,各种指标也趋于正常。后来她只要感到身体不舒服了,就会直接到医院找杨改琴主任进行针灸。前些日子患者出去旅游劳累,感到头晕不适又来针灸。“每次看到患者高高兴兴地走出医院,这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
医生的职责
大多是在帮助病人
“指上有银针,心中有神明。”杨改琴说,“这是我作为一个针灸医生的座右铭”。作为医生,既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更要“心存善念”,还要有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病症有时能治愈,但不是所有的病症医生尽全力就能治愈,医生的工作其实常常是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甚至只能宽慰患者。
有一次,杨改琴门诊时听到一个患者对她说:“您是第一个能认真听我把话说完,把我资料仔细看完的医生,您这么有耐心太难得了,我都感觉舒服多了。”这对杨改琴的触动很大,她后来经常告诫科室的医务人员,对待患者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
一对延安的夫妻因为孩子发育迟缓、智力缓慢,多方花钱求医无果,经人介绍慕名来找杨改琴。这对夫妻为给孩子看病,俩人都停掉了工作,将另一个孩子放在老家,在西安租房给孩子看病,经济上很困难。杨改琴闻听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担心完全免费会让他们觉得医生治疗可能不尽心,于是就象征性地收取了一点诊疗费,便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治疗,现在这个孩子几乎和正常孩子没什么差别。
杨改琴说,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主要面对的患者群体是老人,老年人腿脚一般不太方便,来一趟医院很不容易。于是,杨改琴就组织科室人员建立了一个医患微信群,患者遇到任何疾患、医疗问题,都可以直接在微信群里询问,不必每次都要到医院来了。“我们平时工作也忙,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立即回复。”杨改琴说,现在微信群已经越来越大,变成一个庞大的家庭医生答疑群和保健知识宣传群。
办公室的门口贴着一张纸,这是一位患者所写:“杨改琴主任团队颂:病趋隆冬医回春,艺通气血德暖心;导师堂前红扁鹊,主任队里白求恩;疑难课题做导向,辩证哲学引药针;最高医府解民痛,全为小康立功勋。”这封手写的感谢信,仿佛在诉说着杨改琴和她的团队这些年的故事。
西安之星风采
新闻推荐
为践行“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碗碗腔经典历史剧《杨贵妃》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赴法国巴黎参加第八届...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