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文化自信看陕西 省图,书香里的“时光简史”

陕西日报 2018-11-13 07:41 大字

陕西省图书馆是全省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1月6日无人机拍摄)。本报记者刘强摄

1989年春,著名作家路遥应邀到陕西省图书馆(位于西安市西大街的旧馆)举办文学讲座。资料照片

11月2日,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正在修复的国家一级古籍《古今图书集成》(局部)。本报记者陈卓珂摄

8月17日上午,等待入馆的人们在陕西省图书馆门口排起长队。资料照片

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图书馆(旧址,现为陕西省少儿图书馆)读者办证盛况空前。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陈卓珂

位于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的陕西省图书馆,每天都会迎来大批读者。尤其是在每年寒暑假,或是研究生招生考试前夕,总有成百上千的读者,在门前排起长队。

对于这样的场景,今年5月才来陕西省图书馆工作的王马斯汉,常常感到惊奇和振奋。

这样的场景,对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5年的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杨居让来说,是散发着书香的“时光简史”。

1书香里的时代“影像”

1977年9月,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从1979年开始,一股读书热潮迅速席卷全国。人们纷纷涌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刊,汲取知识营养。

当时,陕西省图书馆也是盛况空前。每天开馆前,阅览大楼门外就排起了长队,即使是寒冬腊月也不例外。一些退休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记得,那时,陕西省图书馆的持证读者数量在短短一年内猛增到3万人,远远超出了图书馆的接待能力。“当时,图书馆在西大街。大门被挤坏、护栏被挤倒,阅览室里永远座无虚席,楼梯、过道、墙角到处都是读者。”杨居让回忆说。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从1980年起,陕西省图书馆实行押金办证。在新政策实行的第一天,陕西省图书馆就办理了3000个借阅证,原计划半年发放的5000个借阅证,在10天之内就发放一空。

陕西省图书馆馆史显示:当时的阅览座位仅有400余个,但日均接待量却达到了1200人次,日均书刊借阅量超过1600册次。文艺小说借阅率居高不下;中文现报、现刊供不应求。

1987年3月19日的《陕西日报》3版,一篇题为《图书馆里读书忙》的报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急切需求。这篇报道提及:开馆前半小时,图书馆门前已经排起长队。开馆后,读者则蜂拥在借阅窗口前等待借阅。前来借书的读者多是学生、青工、中青年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

“改革开放掀起的读书热潮,正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直面情感和人性的文学类图书在当时牢牢占据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使文学阅读几乎成了阅读的代名词。”杨居让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随着电大、函大、夜大等自费走读大学的兴起,来陕西省图书馆温习功课的读者人满为患,前来查阅资料的读者,往往只能站着。

1999年起,全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相继扩招,又让越来越多的学子来到陕西省图书馆耕耘梦想。

21世纪初的10年间,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全国各地省级图书馆陆续建设新馆。

2001年,陕西省图书馆新馆落成。因为体量大,环境好,设备先进,藏量丰富,周围高校云集,交通便利等特点,新馆一建成,读者就蜂拥而至。

从2011年起,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始实施免费服务,这使读者人数激增。

“2012年之后,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紧张。”陕西省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当时的陕西省图书馆,馆舍空间和藏书资源逐渐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截至目前,省图日均接待读者0.8万人次,年均接待量突破260万人次。资料显示,经济管理类、科技类、国学类图书的借阅量持续增长。

杨居让说:“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时代‘影像’中一缕醉人的书香。”

2不断丰盈的文化灵魂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

成立于1909年8月的陕西省图书馆,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风雨百年,它为陕西存藏典籍、保护文化;时代变迁,它为陕西梳理地方发展的脉络。

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书库的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湿度则在50%左右。这里珍藏着宋元刻本《碛砂藏》5646卷(全经6362卷)。这套经书被发现,源于1923年的“康有为盗经”。当时游历陕西的康有为,在卧龙寺发现了这部经书,并试图将其带回北京。但此举遭到了陕西文化界的强烈反对,由此,当时的文化教育部门将经书从卧龙寺移入坐落在西安市西大街146号的陕西省图书馆旧址。

“当时是连着柜子一起移到省图的,这部经书的收藏量和书之品位均居中国首位。诸多历史文献的存藏,为陕西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载体。”杨居让说,在省图丰富的藏书中,还有明版《襄阳郡志》《禹贡详略》《同官县志》《适情录》等全国孤本;元代建阳刻本《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明版《海刚峰集》《楚辞集注》《对山文集》《渼陂集》等国内罕见的珍本。

20世纪90年代初到新千年,在陕西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建立了以陕西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20多个多媒体资源库。目前,这些专题地方文献资源,已经在数字平台上线运行。

其中,《省情文献库》《西安事变》《陕西帝王陵》《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民间美术》《陕西景观》《陕西文史资料》《影视资料库》《陕西佛教文化》《秦腔秦韵》《话说陕商》《陈忠实纪念专题》《纪念红柯专题》等特色专题资源库,总容量超过4TB。这不仅为陕西积累和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史料,更全面地反映了陕西的地理、历史、人口、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社会思潮、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在红色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陕西省图书馆还建成了“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系列资源库”和“丝绸之路多媒体系列资源库”,为挖掘革命人物事迹、历史事件、革命旧址,展示丝绸之路文物古迹、文化科技提供翔实的资料依据。

3追求知识的见证者

今年66岁的于大刚珍藏着3张省图的借阅证。封皮破损最严重的那张借书证的办理时间是1985年6月,证书的内页已经发黄。1985年6月17日,为了参加单位文学社的征文比赛,当时33岁的纺织工人于大刚,来到当时位于西大街的陕西省图书馆办理了这张借阅证。从那时起,几乎每个周末,于大刚都会到省图看书。“我喜欢看现代诗。在这里我阅读了席慕蓉、艾青、雷抒雁的作品。”于大刚回忆道。

2001年,陕西省图书馆搬至长安北路,实行开架阅读。于大刚在20世纪办理的3张借书证也随之停止了使用。“省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读后,我不用再通过书籍目录找自己想要的书,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国内外相关现代诗作品。现在,我还学会了在网上图书馆阅读省图的数字化书籍。虽然眼睛有些花了,可是阅读却比以前便利多了。”于大刚一边说,一边取出了自己的摘抄本。从1985年到2018年,这位老纺织工人摘抄了整整16本,数千页诗词。

从20世纪80年代凭借阅证到小窗口借书,到2001年省图实行开架借阅,再到如今的数字化平台和网上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见证了许多像于大刚一样追求知识的人,也在不断创新方式服务读者。

在这里读书,让于大刚在书页间徜徉古今。而对于王艺和顾晓峰来说,在这里读书,是奋斗的最好注脚。

2012年暑假期间,同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的王艺和顾晓峰结伴来到陕西省图书馆,为参加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备考。“从酷暑到隆冬,我们相互鼓励,一起进步。在省图复习备考的日子很难忘。”王艺回忆说。2013年,她和顾晓峰同时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同时,两人也确立了恋爱关系。2018年国庆节,他们选择来到省图拍摄婚纱照,以此作为纪念。

我们无从得知,在陕西省图书馆门前排起的长队中,有多少王艺和顾晓峰。但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在这里绽放了人生芳华。

不只是读者,在这里工作的新老员工,也是这座城市追求知识的见证者。

2018年5月,王马斯汉入职陕西省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阅读推广部主要是负责‘陕图讲坛’‘学在陕图’等活动。”王马斯汉介绍说。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陕西省图书馆近年来开展了图书流动车、文化服务周、名家讲座等活动。其中,“陕图讲坛”系列讲座和“学在陕图”公益课程,主题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深受欢迎。截至2018年11月初,“陕图讲坛”举办了《我的父亲柳青》《开成石经:碑林114石的前世今生》等社会反响强烈的图书讲座,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学在陕图”举办了11期57讲公益课程。

王马斯汉说:“在这些讲座中,我经历了很多难忘的时刻。读者们对知识的渴望、认真的思辨、热烈的讨论,常常让我深受感动。”

今年夏季,王马斯汉在一次讲座的会场,遇见了一个流浪汉。“他平常就在省体育场地铁站A口附近,也经常到图书馆来。”王马斯汉说,自己一直以为这个人只是来避暑。而在他怀着好奇接近那个流浪汉时,却意外地发现他在听讲座。

“当时,我很感动。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也体会到了图书馆在一座城市中的分量。是图书馆的存在,让城市里的每个人有了更加便利的汲取知识的平台、更丰富的自我提升的渠道,也让城市中的每个人,更加紧密地与城市融合在一起。”王马斯汉回忆说。

让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陈卓珂

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部法律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旨在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引领带动服务全民阅读。

陕西省图书馆,是陕西省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年均接待量达到260万人次。它所具备的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等多项功能,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图书馆在发展中,见证了城市文化的光阴故事。进入新时代,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代表的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还将承担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使命——让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

让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首先要创新发展理念,共享文化资源。城市发展理念的不断更迭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做阅读资源的提供者,更应该转型为提供各种文化产品的综合体,同步供应艺术品、图书、创意产品等,为大众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黏性,吸引更多的用户。

让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重在坚持标准化与特色化并行的服务理念。针对不同阅读群体的特殊阅读习惯开展不同的服务,才能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人们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坚持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特殊文化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特色服务,才能逐步推动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网络。

让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还应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平台。应当以打通服务读者“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向群众推送文化信息、文化产品,展示文化地图、地方文化,提供便民服务、数字资源阅览下载等公共数字服务,打造包含移动客户端APP、大型外展触摸平台、传统PC三大全媒体应用体系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平台,探索建设全面感知、立体互联、共享协同的智慧图书馆。

新闻推荐

物资集团现场签约寻合作进博会里展风采

本报讯“我们这次在进博会上采购了4台德国采煤机设备。目前企业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采购的进口采煤机...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