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连载苏雪林:种菜养鸡,写作治学(一)

乐山日报 2018-10-28 07:55 大字

苏雪林(左一)与其胞姐苏淑孟资料图片《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书封受访者供图■张在军

开栏语

一条街道,一段记忆

乐山城西陕西街,一条只有几百米长的老街。

清末民初,陕西街最大的看点是山陕会馆(又名秦晋公所),因为这里的“会馆戏”在乐山城十分了得,常常吸引郭沫若等一帮学生娃。再后来,“经受学生的捣乱、行帮的溃崩、常设戏园的吸引,封建制度下的会馆戏便渐渐绝迹了。”

到了抗战时期,陕西街由于内迁机构的增多而热闹起来。首先是国立武汉大学的到来,著名才女作家苏雪林一家人住进了陕西街49号“让庐”,从1938年春到1946年夏,住了整整8年时间。期间,杨端六、袁昌英夫妇一家人,还有韦从序教授也搬来和苏雪林同住一栋楼。

陕西街22号,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主人是五通桥一位姓吴的盐商。这位盐商很开明仗义,全部房屋都无偿提供给武汉大学的教师居住。这里先后住进工学院和文学院的近10名教授。此外,陕西街还有乐西公路工程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职工宿舍,就连国军三二补训处特务连都驻扎在这儿。

随着抗战胜利,武汉大学和各个机构陆续复员,这儿又归于沉寂。那人、那事早已远去,但历史又如何能够忘记?从本期起,文化版将连载作家张在军于2017年出版的著作《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带着读者,由一条街道步入那段闪烁着人文之光的乐山抗战史。

1938年春,武汉市民在空袭警报声中饱受惊恐之际,武汉大学开始西迁入川。苏雪林带了一箱工具书(如辞书字典)讲义文稿之类,经过“唐三藏上西天取经的苦难与波折”,乘船到了“风景倒也优美”的乐山。

由于武大校方不再为教职员提供宿舍,需各人自找租赁,苏雪林于较偏僻的陕西街49号,寻到一处名叫“让庐”的楼房。“让庐”一名,说明它不是一般百姓的住宅,看来房主原是有来头的大户人家。这是一座中式二层楼房,坐北朝南,楼上楼下都有宽大的廊子,可摆几张藤椅,是个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的好去处。楼下正中一间堂屋,西边各有几间厢房。

出租让庐的是一个姓宋的二房东,他全家住楼下,而以楼上放租。屋子虽宽敞却陈旧,楼上更破烂不堪。苏雪林找来木匠,将房子略做修缮,装上电灯就焕然一新可以居住了。毗连寝室有一间小屋子便成了书房,上课之余就在这里预备功课讲义。也把书房当作会客室,经常招待去拜访她的朋友和学生。厨房在楼下,吃饭时须上下端盘子端碗,有点不方便,好在又请了一个女佣。于是,苏雪林和她胞姐两人,以及侄儿侄女,侄女的小孩,加上从家乡带来的仆人,新请的女佣,整个家庭便有七口人,很是闹热。

1940年秋,因物价飞涨,苏雪林所居让庐的二房东提出加租。第一次所加不多,答应了他。第二次加的太多,无法接受,因为教授的工资并没有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苏雪林感觉二房东在勒索,继而与其闹起了别扭。二房东竟然将苏雪林出入之门锁住,逼迫她搬家。

恰巧此地附近,有个人要离开乐山,希望有人接租他的房子。那房子在小山坡上,很小的三间。不过此时的苏雪林家庭人口简单,只有姐姐、一个侄子和家乡带来的女仆。另外一个侄女带着小孩和乐山请的女佣,早搬到乡下去了。只等那房主迁走就可搬过去。

苏雪林在某处借居了两个月,小山坡上屋主迁走了,随即入住。小山坡除屋前亩许荒地,屋后还有空地一亩多,一共两亩空地。可惜以前房主没有好好利用,任其荒芜,杂草长到膝盖深。苏雪林自1926年从教以来都住在校舍,从没见过这么广阔的空地,忽然有了一些想法。于是与姐姐商议:我们来学灌园吧。灌园者,种菜之别名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来的房主可能比较懒,只留出一条进出的小路和屋前数尺之地,其余全让一种带刺的“猪草”给占领完了。花费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这些杂草收拾干净,可我们女作家细嫩的双手和小腿却已弄得伤痕累累!

杂草斩除之后,第二步便是掘松土壤的工作,这是比除草更加耗费体力的重活。原来土中所埋全是砖石瓦砾,掘起后,用筛筛过,用畚箕运到园子角落,竟然堆成了一座小丘。这项工作,大概花费了苏雪林两周宝贵时间。

接下来就是将土壤分畦,栽下菜秧,或撒下菜籽。四川的夏天太阳光也是很强烈,每天至少要浇水两次。不久菜秧长大,又须分种,时常需要拔除杂草。土壤贫瘠,非施肥不可。园子里有原来屋主留下的三只破粪缸,没想派上用场。苏氏姐妹二人合担一个大粪桶,一勺一勺地将那用水稀释的肥料向菜畦细细泼去。起先觉得气味难闻,但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

那时候的苏雪林,全部兴趣都集中在菜园。每天除了到文庙上课之外,回家把长衫换成短衣服,就挥锄挖地了。除开吃饭睡觉,其余时间总在菜园里干活。没有一寸空地没被苏雪林派上用场,乃至她的姐姐取笑说,除了屋顶上床铺下不能种菜,哪怕分寸土地都种了菜。

按道理,抗战时期的大学教授生活虽然清苦,但苏雪林只有姐妹二人,吃穿是不成问题的,她还要这么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她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说来好笑,一点也不为什么,无非是为了兴趣二字。……但灌园究竟是有趣的事,对于中年以后的知识分子尤为一种极大的诱惑。人到中年,大半功成业就,需要退休,但精力仍沛然有余,必须有一个消耗之道。……每天几小时的操作,是一种并不激烈的运动,可以让你充分享受阳光空气。自己种的蔬果,自己养的鸡生蛋,都比市购的更新鲜,更富于营养。更令人精神感觉愉快的,是朝暮所接触的都是一片蓬勃洋溢的生机。”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大秦之水昨晚主场0:1负南通 遗憾未能直接晋级中甲 西北狼冲甲仍有机会

大秦之水球员(左一)在比赛中积极拼抢华商报记者黄利健摄中乙附加赛半决赛第二回合,陕西大秦之水主场0:1负于南通支云队,两回合...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