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90秒人文上海:穿越中西古今还带你到“网红”地标打卡

澎湃新闻 2018-10-12 19:20 大字

船穿小石桥,水乡古镇旁升腾起摩天高楼;唱念做打间,昆曲调子在现代建筑里回响;针走线,绣玲珑,旗袍女郎芊芊细步于万国建筑群间;黄浦江畔日升月落,浓浓沪语声中,霓虹闪烁。

这里,便是上海。

在上海最新城市形象篇之“人文篇”中,这座城市的古与今、中与西在跳动的画帧里娓娓道来,申城的历史延绵与人文激荡在其中流淌。

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于9月底推出了这组城市形象片,除“人文篇”之外,还包括“大美”、“活力”、“机遇”三个篇章,每部时长90秒。

相较其他三篇,人文篇旨在体现上海的文化特质,即多样的灵感在这座城市中碰撞、融汇、创新,呈现出多元、谦和、包容的“海派文化”。

元素一:昆曲

昆曲雅韵。

青衣扮相端庄清丽,捻袖执扇立于台上,吟一曲《游园惊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守住传统文化的“根”,才能在历史变迁中体现上海本土文化的“魂”。

在形象片中,代表传统文化的节奏总是舒缓的。小朋友扮作青衣在古典建筑旁亮相。场景一转,青年女性在现代建筑的空间中延续着昆曲的诗意表达。

600年昆曲艺术,也许曾经曲高和寡,但也因一批艺术家不懈的坚持和发展,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

镜头下游园变作现代建筑,唯独不变的是角色们的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这其中的变与不变,凸显了传统文化在上海的传承和延续,历久弥新。

元素二:旗袍

旗袍,一抹明丽的上海风情。

在车水马龙的上海,旗袍历经近百年演变发展,把这座城市的优雅、端庄与从容融进每一处细节。这不仅仅是怀旧,这也是摩登的表达。

开篇不久,“人文篇”将旗袍与都市聚拢,在高楼汇成一线天下,阳光照耀在旗袍女子绰约的身姿上。自信的步伐,随即婉婉回眸:这座勃发的城市也带着精致的风韵。

形象片第52、53秒,场景转换至上海“网红”地标——上生·新所,两层的摩洛哥风格建筑,八位身着各色旗袍的模特,行走在泳池前,行走在中西文化交汇的空间里。

古人言,“量体裁衣,相题立格”。 旗袍制作过程中要经历刺绣、盘扣、包边等等考验,一道道繁密的工艺代表着传统服装艺术的严谨、秩序和涵养。

制作团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昆曲、旗袍是典型的本土人文元素,而上海这座城市将本土元素与国际元素兼容在一起。再不一样的文化形态,都能在上海找到自己的舞台。

在上海,很多艺术形态,不论其源头是本土还是外来,都有融合创新的特点和印记。

元素三:《朱鹮》

朱鹮,吉祥之鸟。

刀耕火种之时,朱鹮与人类和谐共生。但人类追求发展时却忽视了它们的生存。百年间,野生朱鹮濒临灭绝。

1981年,科学家在陕西洋县意外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吉祥之鸟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如今,这个种群数量已经恢复至2000多只。

在上海,这个故事用现代舞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中国故事,用国际化的语言表达。

形象片第36、37、38秒,女舞者头镶鸟羽,轻晃颈部与男舞者深情对视,随即二人踏着节奏同时移步。三秒钟的短暂镜头,却将朱鹮的栖息节奏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妙入微。

舞剧《朱鹮》表达了人类在近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与自然、与环境、与各种生灵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同命关系。在人们眼里,《朱鹮》像似东方版《天鹅湖》,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8年伊始,《朱鹮》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举行美国首演,演绎中国之美,传达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

就像古典音乐源于欧洲,上海是古典音乐在中国的肇始之地。

在上海,不同国别的人文艺术没有矛盾和冲突,只有彼此影响后激发出的更多创新力。

这便是“海派文化”的魅力所在。

“人文”是个大的概念。通过人文增加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共鸣,也彰显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软实力。

交响乐、演唱会、美职篮中国赛、网球大师赛、上海马拉松、F1大奖赛……这座城市不仅仅涵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把国际文化囊括其中,多元而谦和。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登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与谦和,正体现了这次博览会的意义所在:这一刻,激情铭响;这一刻,在上海。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扶贫扶志扶智在行动 今年陕西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本报讯(记者徐颖)10月11日,由省扶贫办、省政府新闻办联合举办的“陕西省2018年脱贫攻坚情况”主题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