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坑仆谷相枕藉”
古诗,不仅抒情,而且是一种历史记忆。人们都知道杨贵妃爱食南方荔枝,可是当时荔枝是从哪条道运到唐都长安的?古诗中体现得非常清楚。
“天宝岁贡取之涪”
关于杨贵妃所食荔枝运输路线,曾有不同说法。
根据《西乡县志》,明朝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杨美益曾在《过子午镇》一诗中称:“长安此去万云横,子午仍存古路名。蜀将提兵疑谷险,唐宫献荔度山轻。”依据此诗,运送荔枝走的子午道。
该观点靠谱吗?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荔枝叹》中吟咏道:“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这就是说,东汉永元年间运送到京城洛阳的荔枝来自今广东一带的交州,而唐朝天宝年间杨贵妃食用的荔枝取自今重庆涪陵一带。
唐代“诗王”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一文中描写道:荔枝生巴峡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新唐书》载:玄宗贵妃杨氏“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
广东、广西遥远,三日定然送不到,只有选择涪陵的荔枝。从涪陵过来翻越秦岭最近的路是子午道。
清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唐天宝中,涪州贡生荔枝,取西乡驿入子午谷,不三日至长安。”
“唐主翻教贡荔来”
清代洋县著名学者童颜舒在《子午谷·药木关》诗中云:武侯不肯行军处,唐主翻教贡荔来。
当年诸葛亮都因为子午道危险而不肯让部队通过此进军,可见子午道险要。此诗句与“蜀将提兵疑谷险,唐宫献荔度山轻”表达相同意思。
子午道虽然里程短,但不仅艰险难行,而且涪陵到西安也有七八百公里,就是今天驱车走高速,也要9个小时左右,古代靠骑马,是怎么保证三天将荔枝送到京城长安的?
苏轼描写道: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子午道东汉以后已经不再是国家驿道,然而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唐朝廷重新将子午道开辟为国家驿道,每10里置一处更换马匹的驿站,5里设一座督促的瞭望台。一路上摔死在悬崖下的人多得相互叠压,就是这样才保证了三天将荔枝送到都城长安。
“惊尘溅血流千载”
帝王们总是神话自己,把“子民、子民”挂在口头,显示他们极其慈善,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可是就是曾经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也为了一个女人欢心,就置天下的安危于不顾,不惜国家财力,不顾百姓死活。
实际上,早在东汉时期从南方给位于洛阳的皇宫送荔枝时,就造成“死者继路”的惨状。
帝王们往往认为只要把百姓蒙蔽了就可以肆意妄为。
唐代诗人杜牧有这样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到底是无人知“荔枝来”,还是不准人说“荔枝来”?如果真的是无人知,杜牧又如何吟咏出此诗句?恐怕是为了遮掩不允许人说。
无论唐玄宗掩盖千里迢迢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实是出于遮丑,还是其他目的,纸都是包不住火的。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痛心感慨:“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明朝王云凤在《子午谷》诗中云:却恨冶容几误国,荔枝飞骑不沾尘。
这种把造成灾难的原因归结到“尤物”杨贵妃的观点大错特错,“安史之乱”等灾难的根源是当时落后的社会制度,根本还是百姓观念落后,没有当家做主的意识,把自己的所有寄托在“明君”身上。
新闻推荐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授课”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利用电脑就可以...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