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七聘堂前随意草

齐鲁晚报 2018-10-08 05:31 大字

□武存中

“七聘堂”前随意草,不知道如今是不是还在盛开?还有没有人知道这个被称为济南人的风骨的“七聘堂”?还有没有人知道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荐为东平学正。历任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而不受。然而,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死于任上。

他直言敢谏,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正月初七元宵节,英宗欲在宫禁内张灯结彩,张养浩上书阻之,说:“民间禁灯,宫廷更应谨慎。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节俭作为准则,把奢侈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便取消了燃花灯。并赏赐给张钱财布匹,表彰他的正直。这年六月,时任参议中书省的张养浩突然请辞了,借口是父亲年迈,需还乡奉养。后朝廷召其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仍不拜。至治三年(1323),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征召,张养浩依然请辞。泰定元年(1324)召他赴大都任职,又请辞。泰定二年(1325),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征召,他依旧请辞不赴。自至治元年(1321)至天历二年(1329),八年间朝廷七次征召,张养浩均不赴任。

天历二年(1329)文宗正月,陕西大旱,野有饿殍,路有白骨,甚至“人相食”,朝廷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赴陕赈灾。他接到任命后,二话不说,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散尽,登车向陕西进发,碰到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到任后他一直住在官府,他严格执法,打击营私舞弊,惩治贪污盗窃,印了“米票”,在其背面加盖印章,命令商家凭印章卖给百姓,然后拿着“米票”去府库换取银两。他又向朝廷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劳累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这就是济南人的性格,并不是所有人都爱高官厚禄,也不是所有人都只图自己安逸宁静的晚年生活,一切都出于个人的随心所欲,情致所向!什么“吏部尚书”,什么“淮东廉访使”,他不稀罕!然而,只要人民需要,只要灾民一声呼唤,他就会抛开一切,毅然出山。这种重如泰山的担当,不就是济南人的性格写照吗?

他在《翠阴亭记》中写道:“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己;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无论是进是退,都不是为了一己之利,也不是洁身自好,而是实践圣贤之学和磨练自身的过程,都是为国。老百姓为纪念他“七聘”而后起,称他的居所“张公祠”为“七聘堂”。

张养浩的一生就像这随意草,朴实无华而又光彩照人。

他的居所原来的街名叫“尚书府街”,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被拆除了,其位置在现在的省政府之前的一条小巷里。现在他的老家“云庄”依然还在,他的坟墓在北园立交桥之下,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去凭吊的人已经很少了。

七聘堂前随意草,随风随雨向天涯。不求日边彩虹照,寂寞无声年年发。

东边石碑有“元御史中丞赠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墓”字样,西边为龟驮碑,碑首有龙身雕饰,碑文中有“钦差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贤巡抚山东监察御史钱岱”字样。

新闻推荐

“生态游”“红色游”国庆升温 旅游出行有了新动向

10月3日,浙江海宁,老沪杭公路海宁段成为广受游客喜爱的乡村生态旅游走廊。视觉中国图这个假期,当一些游客流连于都市风光时,...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