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身体小到肉眼看不到 却能对抗干旱、缺氧、低温、辐射等极端环境 地球最强生物 水熊虫

华商报 2018-07-24 02:27 大字

它世界 第288期 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 华商报社联合主办

如果从智力方面考虑的话,人类应该可以称得上最强;如果从体积方面考虑的话,蓝鲸可以称得上最强;如果从生存能力来讲的话,地球上最强的却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动物——水熊虫。

多数只有3至5微米大小

水熊虫是缓步动物的俗称,这种八足无脊椎动物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潮湿的沼泽还是干旱的沙漠,抑或陆上的淡水湖,甚至深邃的海洋,都有着水熊虫的身影。既然它们几乎无处不在,那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过这种生物呢?原因就是它们的身体实在太过微小,以至于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到它们:多数水熊虫只有3至5微米大小,最大的水熊虫也只有1毫米左右!

据水熊虫研究专家、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立志介绍,全世界现在发现的水熊虫有1200多种,中国有180余种,陕西目前发现了110多种,其中20多个为新种。

具有四种极端休眠状态

水熊虫之所以能成为地球最强,得益于它强大的休眠能力。处在休眠状态下的水熊虫,新陈代谢可以降到正常状态的0.01%!并且只要再给它们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它们就可以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继续正常的生命活动。更令人惊奇的是,它拥有四种极端休眠状态——

低湿休眠 水熊虫生活的环境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水分不够充足时,它们就会在一定时间中将自己蜷缩成桶状,进入到低湿休眠状态。水熊虫可以借助体内一种特殊保护性蛋白质,将身体里的大部分水分排出,其身体含水量会从原来的85%降至3%,变成像僵尸一样的“虫干”,然后待在原地不动。水熊虫可以在干旱的环境下存活10年左右。

缺氧休眠 缺氧对于水熊虫来说可能更加致命一些。当周围液体的含氧量低至一定限度时,水熊虫会进入窒息状态,此时它们已无法降低自己身体的含水量。处于缺氧休眠的水熊虫可以存活5天左右。

低温休眠 当环境温度下降时,水熊虫可以快速进入到休眠状态。当温度处于-20℃时,水熊虫可以存活30年;当温度处于-200℃时,水熊虫也可以存活几天;哪怕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处于-273℃时,水熊虫也依旧能够存活几分钟。而当水熊虫脱离低温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中,它们的生命机能也几乎完好无损。

变渗休眠 指的是在环境液体的渗透压改变时,水熊虫也能进入到休眠状态。生活在淡水环境的水熊虫能在0.4%浓度的盐溶液中活动,但在15%浓度的盐溶液中它就会进入休眠状态;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水熊虫进入淡水时,也能进入休眠状态,存活3天。

此外,水熊虫还能在高温环境下生存。1842年,法国科学家Doyère表示“小桶状态”下的水熊虫可在125℃的高温中存活数分钟。上世纪20年代,神父拉门曾把几只在开水中“煮”了15分钟的水熊虫“复活”。有科学家认为,水熊虫之所以能耐高温,是因为它能分泌一种“保护剂”,但“那东西具体是什么”还是个未解之谜。

第一种能够在外太空存活的生物

早在2007年,一个欧洲科研机构就曾对水熊虫做过实验,他们把大约3000只水熊虫送上太空,让这些小生物搭乘一颗卫星进行“太空旅行”。然而,令科研人员想不到的是,虽然这些水熊虫在太空环境中暴露了12天,其中的大部分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宇航员的太空服可以阻绝宇宙射线,还可以给宇航员提供氧气、水分以及合适的气压与温度,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宇航员并没有真正地处于外太空之中。但是水熊虫却不一样,即使被直接暴露在外太空之中,不用任何防护措施,它们也依旧可能存活。它们可以承受对人类而言致死剂量的重离子和γ辐射。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考虑了小行星撞击、超行星爆发和γ射线爆发这三种可能的天文灾难成景,但结论是这三类事件都不足以将地球上的水熊虫毁灭。

水熊虫的基因有什么特别?

科研人员在水熊虫体内发现了一种叫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以及更多拷贝的MRE11基因(用于修复DNA双链断裂)。这些基因可以帮助减轻氧化损伤、修复DNA,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它们体内还缺少了一些与环境应激有关的基因,这可能也有助于它们渡过难关。水熊虫还有抵抗辐射损伤的一个独门武器——损伤抑制蛋白,这种蛋白质从水熊虫的胚胎时期就开始大量表达,它可以结合在DNA上,并作为“护盾”抵抗辐射损伤。王红军/文

想和地球上最顽强生物约会很容易!

你需要这些材料和步骤:

1. 用塑料袋、小刀,到你家附近采集一块苔藓或地衣。

2. 将其放到容器里,倒入矿泉水浸泡4个小时以上。

3. 用移液管或者旧的眼药水吸管,吸几滴水到玻片上,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了!

新闻推荐

陕西上线车辆出险地名标准服务管理系统

华商报讯(记者赵浪)在陕西、厦门两地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全国车辆出险地名标准服务管理系统于6月29日晚在两地上线试点,为...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