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那些年关中人的割麦工具

西安日报 2018-06-03 04:59 大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泛使用的带有收割机的拖拉机钐麦秆子

○雷焕文/图

“芒种前后昼夜忙,男女老少齐上场”,这说的就是陕西关中地区夏收繁忙的场景。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割麦排在首位,没有割,接下来的环节则无法进行。割麦工具都有哪些呢?

陕西关中地区农民割麦用的镰刀,形状像阿拉伯数字7,由木制的手柄和镰头两部分组成,手柄俗称镰拐,镰头部分有卡刀铁片。镰刀片又被称为刃,约1mm厚、30cm长,在磨刀石上磨好,装到镰头上就可以割麦了。

割麦时半蹲着,左手撮一小把麦,右手执镰刀向右后方割麦秆根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写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说,割麦子的人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热气烘烤,尽管精疲力竭却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希望多割些麦。使用镰刀割麦,不停歇的话,一人一天只能割过二三亩,这份辛苦是我们的祖辈大都经历过的。传承了几千年的镰刀,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是农民割麦的主要工具。

上图这个农具叫“钐子”,俗称“钐麦杆子”,民间传说这种割麦工具是诸葛亮发明的,是关中古老的收割工具。钐子是一个用竹木制作的半圆形大箩筐,装有一米左右的木制手柄,在直边那一侧的筐沿上,竖着一个长约30cm、俗称羊角的尖形木头,用来挡割下的麦子。木制拉手上有一根细绳拴在钐子面的两端,绳子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可以调节长短,钐子边上还固定着长约一米长的刀刃,钐麦时主要靠这片刀刃。

使用钐麦杆子时,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右手紧握着木扶把,左手拉绳子,朝着小麦的根部,由右向左钐去。伴随着“嚓嚓嚓”的声音,割下的麦子就倒在钐子面上,用“羊角”做为支点顺势往左一翻,麦子会由钐子面翻到地上。用钐麦杆子割麦,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一定技巧,右手主要掌握平衡,左手拉绳子要用力,技术不熟练很容易受伤。用钐麦杆子割麦,好的劳力一天一人能割五六亩,至少比镰刀快两倍。现在仍有一些收割机到不了的地方,农民割麦还在使用这种传统的农具。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用拖拉机的普及,与之配套的收割机械应运而生,四轮、手扶拖拉机前带这种收割机,一天能收割几十亩麦子,大大提高了割麦的效率。

到了2000年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用机械遍地开花,大型联合收割机走进农民的田间地头,以往需要半个月的三夏大忙缩短为几天。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割一二百亩小麦,直接脱粒,只要天气晴好,不过两三天就能晾晒好颗粒,实现颗粒归仓。

以往的三夏大忙,主要靠人力,割、拉、打、晒、藏,没有十天半个月劳累完不了,每个环节无不辛苦,效率低下,常常还会被恶劣天气捉弄,血本无归。收割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父老乡亲们无不感叹时代的变化,享受到从前不曾有过的丰收喜悦。从镰刀到收割机,割麦方式改变了,但父辈们热爱土地、克勤克俭的本色我们永远也不应忘记。

新闻推荐

陕西省特色与休闲农业青年 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启动

本报讯(记者拓玲)记者2日获悉,为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视频、微电影传播优势,通过情感化、创意化、微观化、故事化的形...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