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文化相融构筑“诗与远方”最美风景
构筑“诗与远方”的 意境
让“诗与远方” 走得更远
“诗与远方” 成为世界热点
迷恋山水,热爱悠闲的生活方式,让山水旅游空前热门,这就是“诗与远方”的意境。
张辉谈到,诗代表文化,远方代表旅游,但不能简单地把两个问题割裂开,诗和远方是融为一体的。从文化角度来讲,它实际上是一钟生活方式。随着全世界工业化浪潮、城市化浪潮,对应工业化生产方式出现一种反工业化生活方式。现代工业化催生城市同质化,我认为旅游化是继工业化之后的新型发展方式,实现青山绿水到金山银山的转换,“旅游”就是这个转换器。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人类不同阶段的生活方式。
王若冰认为,诗和远方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基于现代人内心的焦虑、生活的压力,从而产生去远方寻找诗意的念头,并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为自己减压,为日渐麻木的生活寻找方向和寄托。中国人在教育上有一个著名论断,说“不知诗,无以言”,是说一个人不读《诗经》,连说话都不会说。一个人内心如果拥有诗意,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保持诗意人生的态度和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你的生活也就变得有意义、有趣味、有味道。诗意人生可以让一个人活得更强大,内心更坚强、更丰富。正如中国历史上古人游学的过程,一方面是对书本上学的东西再体会、再认识,一方面也是期待通过行走寻找内心理想世界、体会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意的栖居”的感受,也就是寻找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的生存梦想。
王若冰(左)与张辉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应该说也是旅游发展的40年,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旅游开始,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就是北京建国饭店。”结合旅游业发展40年来的变革,张辉谈到,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涌向旅游业,而大量资本进入,靠一般的产品拿到资本回报很难,必须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发展。
如果说过去40年是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发展,那么未来40年将是旅游业产业模式的一场革命。对此,王若冰说:“中国旅游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过去的旅游产业发展靠政府力量,现在则是受市场力量支配。游客的兴趣决定旅游市场的走向。如何适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旅游市场,将是旅游人最应把握的。这对旅游市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旅游业如何做到产业化,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运作,将是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最关键的核心问题。”
对于如何促进大秦岭旅游发展和陕西旅游发展,张辉建议,陕西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构建陕西完整产业体系,打造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度假旅游、营地旅游等,做好山水休闲旅游这篇大文章,使陕西旅游站上中国旅游的制高点。王若冰建议,联合推进秦岭申遗项目;由陕西出面,联合秦岭沿线地市成立大秦岭旅游联盟,甚至大秦岭旅游集团公司,统筹设计线路,统一开发业态和市场,整合各方优势发展秦岭旅游;做好渭河北岸帝陵旅游的线路开发;促进以关中为中心,陕南陕北旅游同步发展。
中国旅游日当天,国内外20.5万人次通过网络收看了本次“秦岭与黄河对话”直播并参与了话题互动,一连多日,对话新闻成为各媒体热点,关注人群超过5000万人。沿黄9省区广播电台参与对话直播与报道,听众覆盖1000万人次以上。陕西、宁夏、青海、山西等多省级官微以及城市官微、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等实时传播了对话活动,此次对话备受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关注与好评。
“几个世纪以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国家中有河流、山脉、平原和商路等自然资源,而中国旅游日是中国人发现自己国家的机会,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西北文化,这会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有机会,让我们赶快出发,去接触那些自然的美景和文化宝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发来贺电对活动表示祝贺。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也在场外互动的嘉宾之中,他发表的感言是:“大山与大河的交融,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民族与世界的碰撞,秦岭与黄河,永恒。”
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丝路旅游发展的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是历届秦岭与黄河对话的策划方,本次该院联合执行方西北旅游传媒创新构建了“行船对话+全球专家参与+丝路与黄河沿线媒体大联动”的特别执行方式,该院国外专家顾问团队全程参与场外互动,这些专家顾问包括:意大利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席、意大利中国·“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执行主席梅毕娜,亚美尼亚总统顾问、孔子学院院长高尔,欧洲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法国欧洲华语广播电台主席、法国巴黎法兰西岛大区经济社会环境议会议员蔡联华等。
有学者指出,本次泛舟湖上的这场对话,可以赞誉为中国旅游业后40年发展的“一大”,将对未来中国旅游业的走势产生深远意义。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这是浩荡世界中,一个民族对...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