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陕西文化品牌”系列报道之三 《白鹿原》 陕西的永恒品牌 ——陈忠实文学情怀对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意义
本报记者 李向红
4月29日,是陈忠实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了,但人们对他的关注度从未减弱。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众多读书榜单揭晓,其中陕西人最喜爱的10本书中《白鹿原》位居榜首,大学生最喜爱的10本书中有《白鹿原》,喜马拉雅2017年度最受欢迎有声书中《白鹿原》跻身前三……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这样评价陈忠实先生:“写作就是他的生命,他把一切都献给了他所挚爱、他所信仰的文学。”
学习——
陈忠实的精神品性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问世以来,社会各界对这部作品的评价越来越高,有评论称,这本书是当代文学的珠穆朗玛峰,是新文学100年来的一座高峰。
《白鹿原》于1993年出版发行,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迄今发行量超过50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发出了以《白鹿原》为文化载体,以“白鹿原”为品牌,集影视创作、文化演艺、民俗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整个白鹿原文化旅游集群在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惠及了当地百姓生活,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文化现象。《白鹿原》面世22年,从文本到产业,兴盛不衰,这就是它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文学是我的幸与不幸”,陈忠实曾感慨,“对作家而言,作品最终都要与读者完成交流;对我而言,获得最广泛的读者喜爱,是高于任何奖项的安慰。”
陈忠实是人民的作家,他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在他去世后,前往灵堂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不仅有文艺界的朋友,更多的是普通的读者,是远道而来的乡亲们。在最后送别的那天,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悲伤把人们召唤在一起,追悼会现场聚集万余名群众,那样的情景让人们理解了陈忠实的根本力量,他是一个从未离开他的乡亲、他的土地的作家。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希哲说:“对陈忠实来说,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民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是那些和他谈笑、向他倾诉生活中的苦恼的农民朋友,是素昧平生但一见如故的读者,陈忠实从来不会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自己就在他们中间,他和人民血脉相通、心心相印,他为作家的良知实践树立了标示。”
研究——
陈忠实的学术价值
深刻的文学思想和强烈的写作使命感,成为新时期文学最富有价值性的艺术标本。《白鹿原》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传统历史观和文学史观的突破。
据《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介绍,关于对陈忠实和《白鹿原》的研究,白鹿书院算是比较多的,这里建有集收藏、展示和研究陈忠实生活和创作为一体的首个专题文学馆——陈忠实文学馆。白鹿书院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忠实传》《陈忠实画传》《陈忠实年谱》。除此之外,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等,都有对陈忠实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走近陈忠实》《说不尽的〈白鹿原〉》《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陈忠实纪念文集》《陈忠实访谈录》《魂系白鹿原——陈忠实纪念文集》《天地白鹿魂永存——陈忠实纪念文集》《陈忠实研究论文集》等。“《白鹿原》的成功之处在于呈现出了丰富的历史观、思想观、艺术观、美学观、伦理观和民俗观”,西安体院党委书记、陕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黄道峻说,“陈忠实的创作留给了后人很多启示,比如扎根生活、体悟社会变化,再把生活体验转化为生命体验;反思历史,找寻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动力;亲近人民,讴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品格;在阅读中外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表达方式。”
陈忠实的创作没有太多的理论,他的很多东西来自现实,来自乡土生活和生命体验。要想了解中国社会,认识中国社会特别是乡土中国,可能还没有哪本书比《白鹿原》更丰富更深刻。“随着陈忠实对生活的不断感悟,促使他加深了对《白鹿原》中不同人物命运的更深刻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他对《白鹿原》的认识,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农民、农业社会的认识,这一认识,也是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此,《白鹿原》的创作完成,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邢小利说:“小说中的封建文化、儒家文化、乡约治理等传统社会的种种思想和实践理性,是通过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冲突和人物命运展现出来的,这些思想和实践理性是中国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甚至是主流所在,所以无论是对陈忠实个人的研究还是对《白鹿原》作品的研究,都有极强的学术价值。”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撰写的《陈忠实的蝶变》一书,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和缜密的实证分析,完整而深入地梳理了陈忠实的文学历程,分析了影响他思想变化和创作升华的复杂原因,揭示了他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蝶变”和创作《白鹿原》的成熟经验,因而,既可以当作关于他的研究专著来看,也可以当作他的别样形态的精神传记来读。
启示——
陈忠实的文学意义
立足人民和民族立场的抒写,是这个时代作家创作的型范。
陈忠实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自觉地在创作中反映社会生活,记录时代风云,始终将自己的人生和创作融入时代主流和人民事业的伟大实践。他以文学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几十年如一日,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毕生献身文学,勇攀艺术高峰。他的创作继承了中华美学精神,显示出深沉厚重的现实主义品格和浓郁的中国气派。
陈忠实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陕西作为一个文学大省,应该充分认识到他所走过的创作道路的意义和对当下以及今后作家创作的启示作用。邢小利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陈忠实,他说:“之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陈忠实的独特性:他处在一个历史的转变时期,他是党和作家协会体制扶持、培养起来的作家,然后又经过了剥离、寻找这样的‘蝶变\’过程,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身上有这个时代鲜明的政治文化烙印。”
作家孔明认为,“忠实人生,忠实文学”应该是文学创作者秉持的常识。文学创作没有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静下心来写作,才可能写出传世之作;必须舍弃眼前的诱惑,才可能打造出文学精品;必须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成名思想,才可能不负初心、不负众望、不负梦想。曾经受陈忠实指导并在一起共事多年的青年作家张艳茜感叹:“陈忠实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但是,如果不去阅读铺天盖地的纪念陈忠实老师的文章,恍惚中我总觉得,他其实不过是在西蒋村的老屋里静心写作。”
陈忠实的一生,是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生,是坚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的一生,是以文学为神圣使命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创作,与土地、与人民、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自觉地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民族图强的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为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文艺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忠实的文学遗产,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
新闻推荐
双方球员在比赛中记者王健摄本报讯(记者王瑞)昨天,中乙联赛第五轮继续进行,陕西大秦之水队在主场以3∶0轻取沈阳东进。陕西大秦之水队4月25日刚刚在足协杯经历了与中超豪门上海上港的恶...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