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从文学名作到影视剧或舞台剧如何在改编中保留原著经典韵味?

西安日报 2018-02-13 07:16 大字

根据贾平凹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深受好评。(资料图片)

在中国影视剧和戏剧等创作历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大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当然,在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饱受差评的剧目。如何将经典文学作品精彩地展示在荧屏或者舞台上?专家认为,改编应在尊重和深入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住文学作品的内核,真正将文学作品的精华展示出来。陕西是文学大省,名家辈出,名作不断,希望陕西在影视剧创作中,深度挖掘文学作品这一题材富矿,唱响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

无论中外,文学名著都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和不竭源泉。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中,保留原著的“原汁韵味”,将原著的精华进行二次经典呈现,真正赢得市场和口碑双丰收呢?专家们认为,过于忠实原著或者过于“戏说”原著,都不可取。改编是二次创作,需要在尊重和深入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如果缺乏对原著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仅凭自己好恶随意篡改、解构名著,那就会令创作的基础发生动摇。专家建议,应对陕西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整合各方资源,培养发掘优秀编剧人才,形成合力,深入开发陕西文学这座富矿,从根本上推进陕西的影视和戏剧创作。

好多优秀剧目改编自文学名作

在国内外,由经典文学名作改编而来的优秀剧目不胜枚举。在国外,有从名著改编而来的《巴黎圣母院》《简爱》《哈姆雷特》等诸多影视剧和舞台剧;在国内,像话剧《茶馆》《林家铺子》,六小龄童、马德华等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鲍国安、唐国强等主演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李雪健、丁海峰等主演的电视剧《水浒传》等等,很多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昭告诉记者:“1986年版的《西游记》、1987年版的《红楼梦》以及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等等,这些影视作品在其诞生的时代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就我个人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1987年版的《红楼梦》,堪称经典。”

在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宣亦斌的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有动画片《大闹天宫》、越剧《红楼梦》、电影《巴黎圣母院》、《铁道游击队》等,“基本上都看了好多遍,百看不厌。原著是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或戏剧等,也是同样优秀,这样的改编才是真正成功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将文学名作改编成影视剧或者舞台剧的过程中,原著为影视剧的创作和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影视剧的热播和良好口碑,又让人们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文学和影视剧创作的发展。

脱离原著的改编如同鸡肋

在孙昭、宣亦斌等人看来,尊重并深入理解、解构原著,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或舞台剧时应该遵守的第一准则。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差评如潮,几乎要被口水淹没。就像对四大名著的改编一样,前有鲍国安、李雪健、欧阳奋强、六小龄童等主演的四大名著的珠玉在前,更显得随后改编创作的有关版本质量不高。一千个人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痛惜部分经典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同时,更希望能有更好的经典文学作品成功改编成影视剧或舞台剧。

宣亦斌告诉记者:“过于忠实原著或者过于‘戏说\’原著,都不可取。还有一种情况,编导太过于表现自我,总想着把自己的理解贯穿在剧中。这种情况下,原著只是编导的‘跳板\’而已,很难在创作上取得成功。小说用文字讲故事,影视用镜头讲故事;小说优势在于心理描写和情绪渲染,影视长处是情节和故事。影视是大众传媒,流传快,易于推广普及。文学作品借助影视,易于流传,但是需要在改编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好的改编,不亚于再创作,绝非一蹴而就、信手拈来那么轻松。”

孙昭表示:“影视、戏剧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是对于原著的二度创作。也正因如此,对于名著的改编必须慎重,如果缺乏对原著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仅凭自己好恶随意篡改、解构名著,那就会令创作的基础发生动摇,很难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例如电影版《白鹿原》,它最大的问题是对原著的取材不够精准,没有把观众最期待的‘戏核\’张扬出来。再如2010年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由于其未曾像1987年版的编创及表演者那样,通过办培训班、请红学大家把脉等方式对原著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解析,所以在艺术呈现上就显得不如87版那样精准唯美、深入人心。”

陕西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有先天优势

陕西是文学大省,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当年文学陕军东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从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再到京夫、程海、高建群,以及朱鸿、叶广芩、吴克敬等,陕西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家。他们中许多人的作品不断被搬上银幕和舞台,为陕西的影视、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电影《野山》、电视剧《白鹿原》、话剧《平凡的世界》、戏曲《带灯》等,都是由陕西文学作品成功改编而来。

“尽管陕西是文学大省,但要想在改编文学著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我认为首先要对不同时代作家的众多文学作品进行认真梳理,用当代思维去观察、去理解文学作品,进而去改编、去创作它们。”孙昭建议,“同时要加强统筹,可将本省相关大型文艺创作基地联合起来,科学规划创作项目,形成合力,从而从根本上推进陕西的影视和戏剧创作。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把文化自信作为改编和创作的着力点,无论对于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我们都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其中,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放在首位。这样,我们才能改编和创作出真正有筋骨、有温度、能立住、能留下的影视和戏剧作品。”

本组稿件均由记者雷县鸿采写

新闻推荐

一个行走在历史与现实间的耕耘者 ——司马迁故里人吉春印象

“您春节期间回韩城吗?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的110万字反映陕西五千年的《三秦演义》,赠您斧正”。昨晚收到韩城过去的同事吉春先生的微信,我被这个“老家伙”的勤奋耕耘彻底征服了!今天早上醒来,牙没...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