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这一回我们选一篇传记。
传记是什么?传记是记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文章。一篇传记中间,所谓思想和行动,可以记叙一个人物,也可以记叙几个人物。指重要的有关系的而言。譬如每天看书,零零碎碎引起一些感念,当然也算是思想。每天做事,对付了一桩又是一桩,当然也算是行动。但是这种思想和行动太琐屑了,对于人物的整个生命,关系比较少,而且记叙不尽这许多,所以在传记中往往不加记叙。写传记的人必须捉住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的,或者对于社会有不小思想和行动,写成其人的传记。虽然这种不是按日记载的日记,也能使读者明了人物的生平,引起“如见其人”的感想。
以上是说一般的传记。现在我选的这篇传记却有点特别,因为一般的传记记叙世间实有的人物,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并不是世间实有的人物,而是作者凭自己的意象创造出来的。
古今的传记中间,像这样创造出人物来写成的也有好些篇。
作者写这种传记大抵寄托着一种意思;不把意思说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作用和“寓言”相仿。读者读了一般的传记,结果是认识了世间实有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读了像《差不多先生传》那样的传记,结果是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意思。这是二者在效用上的不同之点。作者为什么要创造出一位差不多先生来给他写传记呢?因为他虽则不是实有,却比实有的人物还要真实。他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他有一个根本思想: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的影响很大,使“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这样一位有关社会的人物还不配给他写传记吗?读者读了这篇传记,当然觉得这位先生非常可笑。但是在觉得他可笑之外,不免要反问自己:“他是中国人的代表,我也让他代表了一部分吗?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我也学了他的榜样吗?”这反问的本意自然是不愿意让他代表,不愿意学他的榜样。因为果真“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中国非成为一个懒人国不可;不想让中国成为懒人国,谁也不应该效学这位差不多先生。这正是作者寄托在这篇传记中间的意思。可是作者对于这层意思没有提到一个字,只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作者写这篇传记按照一般传记的写法,第一节记述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第二节记述他的相貌。这两节中已经显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点。说“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见得他这位先生简直无处不存在。说“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见得他这位先生真是普通不过的角色。他的接收经验、组织思想、指挥行动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以及脑子——都不很高明,这形成了他的“凡事只要差不多”的根本思想。以下这些动辄错误的行动也根源于此,他都根据他的根本思想给自己辩护。末了两节记述他的死后情形。“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正是差不多先生终身的缺点,却说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这所谓“大家”不是差不多先生的同志是什么?而“学他的榜样”的就是这批人。这见得差不多先生的影响广大,他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存留在社会中间。言外的意思是:谁如果不愿意做他的同志,只有努力振作,随时随地防护自己,以免沾染他的精神。
开明书店出版的《国文百八课》第一册曾经讲到这篇文章写作上的技巧,靠着这些技巧,这篇文章就有了吸引人家的力量,使读者乐于去阅读它。现在将该书的原文抄录在后面:
“这篇文章用疑问句开头,‘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如果用‘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开头也是可以的,而作者却不然,把自己知道的事情故意来问读者。
“文章中用着许多的‘差不多\’,如‘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之类都是。
“文句中叠用着许多同调子的成分,如‘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他也会写,也会算’\‘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之类都是。
“文章中用着许多对称的句子,如‘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之类都是。“文章中用着许多重复的句子,如‘不是差不多吗?’句重复至四次,他如‘有一天\’‘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一句重复两次,也重复地用着。
“文章中于句调重复之中又故意加着变化,如‘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接下去是‘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再接下去是‘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之类就是。
“文章中用着特种的言语,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不说‘死\’而说‘一命呜呼\’之类就是。
新闻推荐
常伟记者王晓光摄本报讯(记者王晓光)为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省政协委员常伟建议陕西省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以应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的局面。1月29日,正在参加政协陕西省...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