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培养到素质教育落实 从培育科学素养到加强特殊教育 代表们全方位聚焦“如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首席记者张端实习生孙晨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省“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纷纷针对发展教育事业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倡导传统文化教育
建议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诵读、戏曲秦腔课程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认证,是整个民族文化延续的血脉,陕西是周秦汉唐文明的始发地,西安作为中国的十三朝古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积淀,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省人大代表米莹告诉记者:“中小学生是未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我认为,在中小学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为了更好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尝试在陕西省中小学开设国学诵读、戏曲秦腔等陕西文化传统课程。”
在米莹看来,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机体和血液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放眼学生的主要聚集地——校园,我们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生存空间受到无形挤压,面临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加强陕西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让每个学生‘把根留住\’,刻不容缓。”
为何建议开设国学诵读、戏曲秦腔课程?米莹有深入的思考。“近年来,国学经典越发受到重视,已走向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国学类目丰富,通过诵读可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境界。将国学经典诵读引入学科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助于中小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及思想深度拓展,以做到读书明理,知行合一,更意味着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造就最具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中国人。”
“秦腔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陕西,秦腔历史悠久,魅力四射,是中国艺术之精魂。以秦腔剧团为例,在上个世纪,涌现出了一批被誉为‘秦腔须生泰斗\’‘西京梅兰芳\’和‘秦腔皇后\’艺术家,但如今的秦腔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已日渐式微。”米莹认为将秦腔等艺术文化通过社团及艺术课的模式引入中小学校园,为中小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有助于丰富夯实中小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思想深刻的剧目,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这一切教育工作,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米莹希望政府能够鼓励社会知名文化学者和电视台电台工作者,发挥各自的优势,走进学校幼儿园,把传统文化的真正诵读,带入学子生活。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建议幼儿园及中小学率先开设烹饪课程
“素质教育早就成为教育领域注重的关键词,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庭均忽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的黄金期,基本要被送去参加各种文化课补习,以至于大多数青少年社会适应、逻辑思维、动手实践、生活自理等能力都较差,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谈道素质教育,省人大代表严一宁有很多话要说。
“我建议,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比如着重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开设类似烹饪、家政等实践操作课程,组织相关体验活动。”严一宁说:“我们既可以借鉴国内外创新课程的成功经验,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基本文化属性,在陕西省率先开设烹饪课试点运行。”
“开设烹饪课对提升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严一宁表示:“首先,开设烹饪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及动手能力。在幼儿园及中小学中推广开设烹饪课,不仅能让青少年扩充基本知识储备,还帮助青少年掌握生活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道德经里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最为讲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我们对青少年亦不能缺少这种‘烹饪式\’生活态度和处事能力的培养。同时准备食物还意味着一个提前规划的过程,通过烹调的完整流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制定和执行计划之中来,教育效果亦事半功倍。”
“同时,烹饪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严一宁认为:烹饪,大到用餐环境,小到调味使用,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烹饪讲究味觉艺术、视觉艺术、心理艺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重。通过学习烹饪,可多方位提高学生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在青少年中普及享誉世界的中国饮食文化,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将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荣誉感和本土自豪感。同时饮食所蕴含的‘求和\’‘变化\’等优秀文化理念也将融入代代中国人的性格、思维和生活方式。”严一宁说。
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建议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很多中学生的成长梦想,也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要理解‘科学\’的具体含义,首先要具备科学精神、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和科学视野。这都是从小一点一滴、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的。”李成山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学生对于科技的接触基本局限于学校组织的科技馆参观之类,这类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而缺少切实的感受,所达到的效果有限。我建议在省内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
“虽然一些中学已经开展了请专家进校园进行科普讲座的活动,并收到了积极效果,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但受限于专家信息来源不畅通,更多想开展此类活动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联系渠道,已经开展的学校所邀请的专家数量和质量也很难保证。”李成山说:“如果有固定的组织渠道,每年例行选派优秀科研人员进中学校园进行科普报告,对国内外研究热点方向或本单位的重点研究成果进行多媒体演讲,并进行问答互动,将有利于开拓学生、甚至是教师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科技的关注力。让中学生触摸科学、感受科技、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对于拓宽其视野、增强创造力、建立科学精神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科学家除承担科学研究工作外,向公众特别是中学生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也应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回馈的方式之一。”李成山补充道,“陕西省有很多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拥有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成果众多,完全具备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的人才基础。”
体现教育公平原则
建议对适龄特殊儿童提供公立免费的特殊教育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人大代表陈宏首先梳理了一串数据:“根据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39011人,相当于全部适龄入学残疾儿童的22.8%,207123名残疾儿童少年因贫困未入学,占未入学残疾儿童总数的53.03%。而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8296万残疾人,特殊学校只有1705所,在校学生51.9万,‘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弱中之弱。”
“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中西部地区比较缺乏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陈宏说:“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在受教育的机遇上不应该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别。要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必须抓好特殊教育。2012年陕西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全省每个县(市、区)要通过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举办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普通幼儿园附设特教班、组建学龄前特殊儿童巡回教学等多种形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但小学教育暂时还没有明确要求。”
陈宏表示:“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是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此次‘两会\’上我建议对适龄儿童提供公立的、免费的特殊教育。当前《残疾人保障法》中并无对残疾儿童及适龄青少年实行公立的、免费教育的条款。作为一项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事业,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在经济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帮扶,因此应当实行与中国普通义务教育一样的特殊义务教育。”
“残疾人儿童受教育意义重大,它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而获得生存能力的意义,远远大于短期的金钱帮助。”陈宏说:“政府也应加大专项教育资金投入,按区域在具有基本条件的学校设立特殊学生教学点,专门引进特教师资,配备符合特教工作的专用设备,布置符合特教工作需要的专业教室。组织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设计与当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残疾儿童专用教材。普及全民教育,号召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帮助特殊儿童更快回归主流社会。”
新闻推荐
韩勇,男,汉族,1956年10月生,吉林九台人,1974年6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陕西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74.06-1977.03吉林省九台县苇子沟公社下乡知青、大队长、党...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