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年来成效初显——评职称,就要评出称职的人

陕西工人报 2018-01-19 09:44 大字

(资料图片)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并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意见》提出力争3年内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5年内争取完成职称制度改革任务。一年来,各地人社部门在《意见》指导下,出台实施细则,推动政策落地。

少了“硬杠杠”

外语、计算机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没经过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考试,“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焊工李万君,近日拿到了“教授”资格证书,这是吉林省首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我能评上正高职称,多亏了职称改革的好政策。”李万君感慨道。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贯彻实施《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探索职称制度改革,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并规定既在本职岗位发挥骨干作用、又在职业院校任教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评高教系列职称。正是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像李万君这样的技能人才,能够跳过外语和计算机的门槛,以实绩论英雄评职称。

《意见》提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目前,已有包括陕西省在内的多个省份明确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作统一要求或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与此同时,论文也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多年来,以论文数量评判人才的方式颇受诟病。为此,《意见》明确,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根据《意见》要求,各地也相继出台实施细则。

下放评审权

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外行评价内行”,人才评价方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长期以来,不完善的职称评价机制给不少领域人才培养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为改变“政府评、组织评、领导评”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意见》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一些高校、大型企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可能比政府组织的评委会标准更加严格,也更加符合用人实际,评价自己用的人可能也会更加谨慎。”人社部专技司司长俞家栋说,“这在节约政府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后备案,也要做好监督。”

打破“天花板”

敞开职称评审渠道,不拘一格纳人才

前不久,一则题为“非遗传承人也能评职称”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如此“吸引眼球”的内容,实际上正是北京市职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许多行业中新技术、新职业相继产生,但迟迟没有纳入职称评价体系。为此,《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能够参评正高级职称打破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天花板”,让他们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双重提高中获得应有的尊重,从而更加激发他们投身本职工作的热情,同时也能有效避免诸如“教授级工程师”等自设职称的现象。”专家表示。

此外,对于放开正高级职称设置会不会出现“矮子里面拔将军”的问题,专家认为,各地在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要体现不同层级的差别,就必须相应地提高职称评价标准,不能搞“水涨船高”;在评定中也要坚持业内评价、独立评审,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置好评委,建设一支有水平的专家队伍,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定。(赵兵)

新闻推荐

7批次保健品抽检不合格 警惕药店“白大褂”夸大宣传

华商报讯(记者李琳)省食药监局日前公布了2017年抽检的7批次不合格产品,同时提醒公众科学选购保健品,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据悉,2017年陕西省对保健用品进行...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