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训:痴心守护梨园文化
常言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市拔尖人才、国家二级编剧苏训40年坚守初心,痴心守护梨园文化,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一路走来,不管是小小的演奏员,还是出纳财务人员,亦或是从剧团团长到市演艺中心经理……不管是薪水微薄,还是工资渐长……苏训从未放弃手中的笔,更从来没有放弃他的梨园梦。他创作的十几部呕心之作,差不多部部获奖,而根据他的剧本排演的戏曲常常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更是经久不衰。
1978年,当时20岁的苏训以三弦演奏员的身份进入铜川市秦剧团。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他起早贪黑,苦练基本功,不到两年时间就担当起了乐队的独奏任务。同时,他又刻苦学习了二胡、扬琴等乐器,成为剧团乐队不可或缺的骨干演奏员。因为对编剧有极大的兴趣,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文艺常识、戏剧创作,完成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创作班的全部学业。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苏训在做好演奏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创作。由他执笔改编、移植的大型历史剧《天之骄女》《梨花狱》成为秦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参与改编的大型秦腔剧目《大将王翦》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二等奖,改编的大型剧目《梦惊长安》获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二等奖,创作的秦腔折子戏《沉江》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优秀折子戏大奖,参与编辑出版的《中国戏剧志陕西卷·铜川分卷》为铜川戏剧史上填补了一项空白。2002年,他被评为铜川市劳动模范。
“编剧,是一件让人感到寂寞并快乐着的事情。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出几句精彩的台词,都能让我兴奋很久……”谈及编剧创作,总有自信的微笑“跳跃”在苏训的质朴的脸上,那种发自心底的快乐让人深信不疑。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精彩,观众常会报以掌声和鲜花。而作为幕后的编剧,一个人在家点灯熬油、苦苦思索,一个一个“爬”格子,无论付出了多少辛苦,往往都是自己的事儿。尤其在如今戏剧正处于不景气的阶段,戏剧编剧更是一项付出多、收入少的工作,对此苏训说:“戏剧创作是寂寞的事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付出的胸怀,不然当不好一个编剧,至少不是个称职的编剧。”30多年来,他一直以可贵的敬业精神,痴心戏剧创作。
1998年,苏训被任命为剧团团长,当时演出市场极度疲软,团里队伍不整,业务骨干奇缺,行当不齐,人心涣散。他上任后,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每一位职工,不断拜访老艺人、老领导,寻求治团良策。经过深思熟虑,他在剧团开始着手实行双项选择的全员聘用制,根据角色轻重提高演出费用。渐渐地,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得演职员工热情高涨,一个面临”瘫痪“的单位又开始再现勃勃生机。紧接着,他又狠抓业务,亲自安排,不离排练场,在20多天的时间里加班加点,赶出了4部大型剧目,随后又带领剧团在全省各地进行演出,期间两次因劳累过度而住院治疗。
“戏曲创作讲求三精,即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但在当时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力求做到‘三到\’,就是艺术精湛必须做到,思想精湛努力做到,制作精良不苛求面面俱到……”如何用最少的经费排演出优秀的剧目,苏训花费了很多心思,在编剧过程中为剧团演员量身定做角色,即使是一个炊事员都要发挥他最大的作用,在布景时注重写意而忽略那些华而不实的场景布置。
2005年,苏训担任策划排演的大型剧目《药王孙思邈》获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实现了铜川市在省级艺术节中“一等奖”零的突破。同时,他担任策划排演的大型剧目《玉华传奇》获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二等奖。2014年,他担任策划排演的大型剧目《耀瓷轶事》获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2015年,苏训与时任市演艺中心经理的毕江波、党支部书记杨建利及市文联编辑部主任陈琳,接到创作根据照金革命根据地历史事件改编大型秦腔现代剧《照金这片天》的任务。为了将该剧打造成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艺作品,他和其余三位编剧经常为了剧中一段情节、一句台词、一个修饰词讨论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照金这片天》在铜川矿工俱乐部首场公演时,就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点赞,并参加了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展演。(本报记者 焦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靳鹏)2017年,对于陕西体育来说,是非凡的一年,全省体育战线工作者砥砺奋进、追赶超越,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开创了新局面。经多方征求...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