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张天柱:用镜头“记录奇迹”

三秦都市报 2017-12-24 02:21 大字

90岁高龄的基辛格第五次参观兵马俑(资料照片)

女游客为兵马俑礼宾哨武警擦汗(资料照片)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放38年来,已经吸引了超过1亿游客前来参观,其中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00余人,议长、副总理、部长等各国政要及社会名流3000多人次。那些叱咤风云、日理万机的政要们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军阵前,无一不被深深震撼,既而折服……

张天柱是秦俑考古队的一名老队员,自1978年被招为秦俑考古训练班学员后,就与兵马俑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不畏艰辛,与考古队的同志们一起观察、研究,用他手中的相机,抓拍了许多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给考古队留了众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他用镜头记录下了参观者的惊叹与仰慕。近日,张天柱编著的《记录奇迹》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中700余幅珍贵照片将难忘的历史瞬间重新还原。

结缘 与兵马俑“一见钟情”

记者:秦始皇陵兵马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以来,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秦俑热。作为一个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30年工作经历的秦俑人,您参与了兵马俑的发掘、保护以及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对兵马俑一定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张天柱:朝夕相伴数十年,与兵马俑的感情浓烈如酒!我在这里工作、生活,成家立业,这里有我年少的梦想和青春的奋斗,这里有我所有一切的一切。然而,没有最初临时工的那段经历,我和兵马俑不会结缘的,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故事。

1975年初春的一天,正在代王中学上高中的我听说离学校不远的西杨村附近挖出了许多“瓦人”,出于好奇心,我和同班几个同学结伴跑去看个究竟,那是我第一次“邂逅”兵马俑。我们看到了一个露天的发掘现场,许多被挖出的“瓦人”裸露着,有的仰面朝天、有的面朝黄土、有的相互依偎着,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坑下工作人员有的在细心地清理,有的在记录,我和同学惊奇地看着那些东倒西歪、身首异处的“瓦人”……最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两个人身上,只见坑下拉着一条细线和带有刻度的软尺(考古发掘叫基线),一个工作人员手拿着钢卷尺和一个吊线锤在测量,一个工作人员在大画板上绘画,很清楚看见躺在地上的兵马俑跃然网格纸上。当时我很羡慕他们,梦想将来也能到这里工作,因为我从小就酷爱绘画,又受过训练,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记者:人常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来要梦想成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张天柱:有梦就有未来!自从第一次看到了兵马俑,好像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在吸引着我,一放学,我就跑去考古发掘现场看,我甚至和他们成了朋友,我才知道这项工作叫考古绘图。没想到几年后,我真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办起了“亦工亦农考古学员训练班”,从附近农村招聘临时工,经过培训后参与考古发掘。我有幸成为一名学员,因为我喜欢绘画,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很快便承担了考古队的绘图工作。尽管是临时工,但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个工作,因此,我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刻苦钻研《考古绘图》教材及相关的考古基础知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掌握了兵马俑考古绘图技能,成为了一名绘图能手和骨干,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记录 20多年拍照10余万张

记者:1980年,您被招工录用分配到临潼县城一所重点小学任教,成为一名美术老师,从此成为国家的正式工,但却离开了挚爱的兵马俑,您的梦还在吗?

张天柱:由一个农业户口变成了商品粮户口,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一件事,我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工作,但我并没有放弃我的理想。九年之后,我又回到阔别多年的“兵马俑”身边。我的工作还是老本行,担任考古队绘图组组长,负责培养考古绘图人才。从1989年3月到1998年,我先后参加了秦兵马俑三号坑、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主持了考古绘图工作,圆满完成了考古发掘任务,并为博物馆培养了一批绘图人才。1995年我被任命为考古队副队长,走上部门的管理岗位。在与兵马俑为伍的日子里,我常常被宏伟的军阵、威武的秦俑形象、凛冽的兵器及绚丽的色彩所震撼,我想留住这美好的瞬间、记录下这动人的画面,仅仅靠绘画是做不到的,于是我萌发了从事摄影的想法。

从1994年开始,我便拿起相机开始了新的使命。起初,我只是记录考古发掘的点点滴滴,逐渐我的镜头伸向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重要活动等各个方面,成了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兼职摄影师。从一个小小铜箭头的出土,到一把把青铜剑、一张张弓弩、一尊尊威武的将军俑和一个个绚丽的真彩秦俑的再现;从博物馆的一草一木到四季如画的馆前300多亩绿化区的建成,从博物馆的一砖一瓦到一座座现代化展示大厅的建成,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座占地近3000亩的秦始皇帝陵“丽山园”的建成开放……

记者:在您刚刚出版的《记录奇迹》一书中,我注意到,“兵马俑之父”、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认为,《记录奇迹》一书是从海量的照片中遴选出700余幅有代表性者编辑成册,该书涵盖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是部知识性、科学性均较好的文物资料典籍。

张天柱:谢谢袁仲一先生的鼓励和关爱!20多年来,我先后拍摄照片10余万张,发表图片新闻400多幅,在各类刊物发表图片千余幅。每一张照片都在传播秦俑故事,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感动。

作为秦代文化的典范,秦兵马俑是战国至秦朝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与变化的一个缩影,铸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不断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文化建设与交流。从1982年第一个兵马俑专题展在澳大利亚举办后,至今已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余座城市,海外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

自豪 外国政要被兵马俑震撼

记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放38年来,已经吸引了超过1亿游客前来参观,其中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00余人,议长、副总理、部长等各国政要及社会名流3000多人次。数十年来,您参与并见证了发生在兵马俑身边的诸多“历史性时刻”,有哪些情景让您至今难忘?

张天柱:我先后参加克林顿、普京、萨科齐、默克尔、潘基文、莫迪等30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社会名流的接待拍摄工作,最难忘的就是我三次接待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85岁来的时候,我说他再也不可能来了,没想到90岁他又来了。

基辛格博士1979年至1987年先后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时隔21年后,2008年8月12日,85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土第四次访问秦俑博物馆,并兴致勃勃地冒雨参观了2小时10分钟。留言时,思维敏捷的基辛格博土写道:“每次我来到兵马俑参观,都看到了中国的古老文明,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当时,我心想这是老头最后一次参观兵马俑了,没想到,5年后的2013年6月29日,90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又一次来访兵马俑。离开时,基辛格写下一行留言:“中国的辉煌永远不会结束,兵马俑就是中国将会拥有光辉未来的证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给基辛格赠送了《有朋自远方来》画册,里面有各国政要参观兵马俑的照片,其中就包括基辛格1987年和2008年参观时的照片。基辛格开心地让夫人看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当得知上一次来访还是我承担摄影任务,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

记者: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说说您接待美国总统克林顿时的故事吧。

张天柱:199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来到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前,据说参观兵马俑坑是克林顿多年的愿望,日程安排他在这里的活动是1小时20分,但克林顿在这里待了三个多小时。当时因为名额有限,只给单位一个指标,我一手扛摄像机,一手拿照相机,一个人完成了拍摄任务。

记得当时克林顿面对触手可及的兵马俑,他感慨地说:“蒙代尔(时任美国副总统)1979年来参观时,我差点就来了,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多次对我讲,一定要去看这个博物馆,我等了20多年,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临别时,他羡慕地对陪同的秦俑博物馆吴永琪馆长说:“我真希望能在这里当个馆长。”

感动 老兵给“老兵”敬礼

记者:在您的镜头里,有兵马俑的威武、参观者的惊叹与仰慕,还有飞虎队老兵给兵马俑敬礼、女游客为兵马俑礼宾哨武警擦汗等让人为之动容的精彩瞬间。

张天柱:先说说飞虎队吧。他们曾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参加了抗日战争,61年后,他们重新回到这片早已和平的地方;当年他们风华正茂,是20来岁的小伙子,61年后,他们步履蹒跚,已是白发苍苍的八旬老者——他们便是当年美国飞虎队的成员。当时一位记者给我提供信息说,两名飞虎队老兵随一个团来兵马俑参观。得知消息后,我就在大门口等他们。这是一个60人的代表团,我邀请两位老兵和他们的家属,还有团长和团长夫人一行6人到一号坑的修复区参观。

2005年3月23日,当两位老兵保罗·克罗福和马克·麦克唐纳身着当年的飞行服,走到兵马俑面前时,不由肃然起敬,行起了军礼,“太神奇,太伟大了!”保罗激动地说,“1944年我曾来过华清池,在那里休整,那时还没有兵马俑,今天能和这些漂亮威武的秦代‘老兵\’在一起,非常自豪!”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动情的瞬间,这张《老兵给“老兵”敬礼》的照片好多媒体都在转载。

记者:您拍摄的女游客为兵马俑礼宾哨武警擦汗的照片曾传为美谈,给大家讲讲那感人的故事吧。

张天柱:嗯,的确是个动人的记忆。2015年5月2日下午2时许,秦兵马俑一号坑大厅前游人如织,一位美女游客从包里掏出纸巾为正在站礼宾哨的武警战士轻轻地擦去脸上的汗水,这一幕感动了周围的游客。刚好被我抓拍到,我只觉着心头一热,这就是一种正能量。大家知道,礼宾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动的,更不能给自己擦汗,他就是一座美丽威武的雕塑,是人民群众的守护神,是正义的象征。

我并不知道这位美女的名字?从何而来?但从装束看,我只知道她很爱美,她的心灵一定更美,她就是最美女游客,我们为她点赞!

秦俑,是一个新闻富矿,有拍摄不完的感动与惊艳,有取之不尽的新闻宝藏,这里是见证奇迹的地方,感动无处不在!奇迹在不断发生,记录也将继续,对我来说秦俑就是永不落幕的奇迹!

文/本报记者赵争耀图/张天柱

新闻推荐

中国布草产业联盟战略合作仪式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维)12月22日,中国布草产业联盟战略合作启动仪式暨雅兰纺织集团十五周年盛典在西安举行。启动仪式上,陕西省妇女联合会、陕西省红凤工程志愿者协会授予陕西雅兰寝饰用品有限公司“红凤工...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