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世界 第260期 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 华商报社联合主办 那些被吃成濒危的动物
加入《它世界》微信公众号 给您提供动植物的新内容 QQ群:257693213
禾花雀
禾花雀(学名黄胸鹀(wú)),被认为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因而在民间被错误地宣传以禾花雀煲汤可以补肾壮阳。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从2000年的“无危”到“濒危”,仅仅只有17年。
但您也许不知道,除了禾花雀,还有很多因“补肾壮阳”谬论而濒危的动物。
长江白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
白鲟的肉自古就被视为上品,但是白鲟生长周期很长,常年的过度捕捞对白鲟资源破坏极大,许多白鲟还未成年就被捕捞。而且随着长江水质恶化、各种水利设施修建阻挠洄游水道等原因,长江白鲟已极为罕见,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已经灭绝了。2003年,在四川宜宾捕捞到一只3米长的个体,水产专家在对它进行抢救之后放生,自此之后,再无人见过野生长江白鲟。
中华鲎(hòu)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繁殖时,瘦小的雄鲎钩住肥大的雌鲎腹甲的后侧缘,由雌鲎驮着,蹒跚而行,形影不离,故鲎又享有“海底鸳鸯”之美称。生长速度慢,雄的蜕15次皮,在第13年成成体;雌的蜕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它的肉、壳、尾均可入药。
虎纹蛙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又叫水鸡,个头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而这种田间捕虫“猛虎”却因“营养丰富、稳精壮阳”的谬论,一直被大量捕杀,广东广西两省上世纪70年代年收购量达到60吨左右,导致它成了濒危动物,1989年就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松江鲈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松江鲈鱼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生长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曾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
松江鲈鱼原来并不少见,上世纪50年代秋季汛期时,捕获量可达万斤。后来因为不断地造闸建坝,破坏了鲈鱼的洄游线路,加上不断增加的水源污染,影响了鲈鱼的生存环境,还有人们的继续食用导致松江鲈鱼产量越来越少,到上世纪70年代基本上捕不到松江鲈鱼了。
大鲵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又被称为“娃娃鱼”。它一直是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加之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导致野生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象拔蚌
又称海笋,属于软体动物门,是一种海产贝类,触须如粗壮的肉管子,当它寻觅食物时便伸展出来,形状宛如象拔一般,故得象拔蚌之美名。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有“壮阳壮腰,补肾虚,提高免疫力”药性,但自从亚洲移民开始捕食北美的象拔蚌后,当地的象拔蚌濒临绝种。幸好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才减缓了原产地象拔蚌走向灭绝。
山瑞鳖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
外形和市场上常见的甲鱼相似,曾广泛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其中以广西西部地区数量较多。但目前山瑞鳖野生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是极危物种。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山瑞鳖肉鲜美,营养价值高,滋阴壮阳,是冬令补品。曹强/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凌旎)12月12日,记者从陕西省气象台获悉,受西南暖湿气流北伸影响,12月12日晚上到14日,陕西从南向北将有一次雨雪天气。预计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北部、渭南北部有小雪,宝鸡、西安、咸阳南部...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