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宋朝的“文官治国”

安徽商报 2017-12-03 09:46 大字

赵焰

唐朝之后,是短暂的五代十国。之后,赵宋收拾残局,统一了绝大部分中国,却始终无法收复河西燕云之地。宋跟唐不一样,不是世界性帝国,只是区域性帝国,同时存在的,还有北方的辽、金、蒙古,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东北的高丽,东方的日本,南方的扶南、高棉等。强国并列,宋只是列国之一,不是一个“天下国家”。

宋朝统一之后,前朝各方面的问题,一起暴露在赵家王朝手上:外戚问题、宦官问题、地方节度使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相比唐朝,赵宋的制度和政策更严谨、更合理。宋太祖建国开始,宋朝就有一个基本国策:崇文抑武,虚外实内。“崇文抑武”好理解,就是加强文官的权力,削弱武官的权力;提高文人的待遇,压低武官的待遇。“虚外实内”呢?就是认为对外防御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对内防备一定要紧,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内部造反。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个策略?唐朝的“安史之乱”是最直接的教训,本朝太祖的“黄袍加身”则是一个内部警示。

宋仍旧是“家天下”,把大大的“国”,当作自己的“家”。宋之初赵匡胤想灭后唐,派军队去征讨,南唐后主李煜派才子徐铉去游说。到了汴梁之后,见到赵匡胤,徐铉仰着脑袋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又说:“李煜如地,陛下如天;李煜如子,陛下如父。天乃能盖地,父乃能庇子。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的人,奈何见伐?”老赵不动声色,问道:“你既然说是父子,父子为两家人,两处吃饭,可以吗?”徐铉没想到老赵如此说话,一时语塞。过了一段时间,徐铉再见赵匡胤,继续为李煜求情,老赵这一回不耐烦了,“按剑”对徐铉说:“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赵匡胤少文化,却有极高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世俗生活中来。在赵匡胤看来,国与家,是一样的:君为父,民为子。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有两个父亲呢?既然是父子,就得有父子样。父亲在家庭中说一不二,皇帝在朝野说一不二,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圭臬。

赵家上台后,以唐代藩镇过强为戒,削弱地方武力,加强中央集权:一是把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二是把内、外廷行政系统分权制衡,将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普遍推行科举选官制度;四是对恩荫进行严格限制。措施关键有两点:一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二是以文官带兵,防止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主要措施是将原先的三省合为政事堂,与管军事的枢密院、管财政的三司并列,构成“二府三司”体系。政事堂知事,也就是宰相,不止一个,轮流掌印,设副相予以牵制;军政、财政、司法、监察和言路都独立于相权;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基层的县域,权力被分解成许多条块,核心权力归属中央,形成了一个由皇帝直接控制,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非常复杂的官僚系统。

举一个例子:大宋施行“权知”法,省部级官员由朝廷派出,不得世袭,且军政分开。相比前朝,杜绝了藩镇掌权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宋朝以文官带兵,是一个创举。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释的是军人兵权,释完后交给谁?交给文官。宋朝是重建文治,以文压武,以文臣治军。领军的,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比如说范仲淹、韩琦、苏东坡等。范仲淹曾经在陕西带兵打仗;苏东坡在黄州,任的是一个团练副使的官,相当于武装部副部长。各州军兵,精锐者划归中央禁军,地方军逐渐成了老弱病残的安置所。宋朝不仅文官带兵,军队将领还必须经常地调动,兵将互不熟悉。还有,就是募兵制——士兵可以一直参军到六十岁,可以带家属。这样的话,如何打仗?

宋朝中央集权是加强了,可是地方的军权收了,财权收了,司法权收了,人事权也收了,一点权力也没有了。

权力都收了,很多官员自然无事可做了。宋朝官员崇文现象严重,无事时都喜欢摆弄文化艺术,不仅喜欢谈佛论理,也普遍喜欢吟诗作画作词。像欧阳修等人,一边做着官,一边写了那么多的浓诗艳词,如果放在明朝,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宋朝的官员还是有很大自由度的。

宋朝还发扬光大了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大兴,每年一次,取士多多益善。宋朝开始设殿试环节,科举的前几名,要接受皇帝的亲自考试,凡考试得中,就是天子门生。相比较唐朝,宋朝的科举制面更大,更合理公平,由科举考试而做官的人,比例也更多。这一点,就社会来说,又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总体来说,宋朝执政水平高于汉唐,在制度设计,以及执政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它延续了隋唐的科举制度,解决了唐朝没有解决好的地方专权和藩镇割据问题。宋之后,中国没有再出现地方势力做大造反,乃至对抗中央的事情。宋朝在治理宦官专权问题上,也比唐朝解决的好。虽然徽宗时代有宦官童贯得势,不过整个宋朝,宦官的势力和数量都受到抑制。宋朝的经济技术和法律治理,也远胜大唐。宋与唐相比,除了疆域稍弱之外,其他方面其实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在很多方面有进步。国家气质上也趋于理性,更具有文化内涵。

宋朝的政治,也相对清明。君臣的相对平等,士大夫气节的弘扬,都做得不错。宋朝基本没有杀大臣,没有因女人干政引起祸端。宋高宗杀岳飞,是一个特例,压力来自金国——不杀岳飞,无法议和。宋朝也没有宦官之害,没有军阀割据造反,没有巨贪。还建立了严格的监察制度,权力的牵制和监察,做得比较规范。仁宗皇帝要提拔张尧佐为三司使,受到包拯等人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张尧佐是仁宗皇帝的老丈人,应该避嫌,皇帝也没有办法,只好听从了大臣的意见。

从宋一直在抵抗北方民族强大进攻中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宋朝制度的力量——宋朝绝大多数文官、武官和士兵,都表现得很有骨气,“三军无不用命”,这与明代的“兵败如山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实力上说,宋所面对的北方列强,比明所面对的女真要强悍许多。从这一点上看,宋朝统治还算是得人心的,它应该算是中国历朝历代中,一个相对较好的“家天下”典范。

宋朝也有问题。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避免篡权,尤其是武官篡权,避免各级官员拥有绝对权力,可是制度人为设计复杂,互为羁绊,执行过程中过于麻烦,比如军队的管理与调配,先从兵部夺走兵权交给枢密院,兵部成为虚设;又夺走财权交给三司,户部也成为了虚设。枢密院和三司自行其是,不必跟中书省通气。国库早已空虚,枢密院还在招兵买马;民众早已贫穷,三司还在横征暴敛。

文官带兵,也有问题。文官带兵有文官带兵的好处:不以军队为私产;在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方式上,会不从自身利益出发,尽量避免战争。不过文人少血性,怕打仗,也不会打仗,导致部队缺乏战斗力。

文官得宠,武官失落,也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那就是为国拼死打仗的人少了。真打起仗来,就没人肯卖命,冲锋陷阵的尤其少了,这在冷兵器时代,又是极其需要的。北宋之初,开国皇帝赵匡胤召来宰相赵普,取出一卷《幽州》形势图,问赵普:“卿可猜猜,此图,孰能为者?”赵普想了一想,叹口气说:“他人不能为,惟曹翰能为之。”曹翰是赵匡胤手下的一个大将。赵匡胤很高兴,就有任命曹翰为幽州招讨使的意思。现在轮到赵普问赵匡胤了:“曹翰取之,谁能守之?”赵匡胤说:“就让曹翰守之。”赵普又问:“曹翰死,谁守之?”赵匡胤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史称“帝默然”。赵匡胤为什么“默然”,因为只有一个曹翰堪用。堂堂大宋,能打仗的武将屈指可数,这就很危险了。

还是那个大将曹翰,晚年曾写过一首诗:“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意思是南征北战立下那么多战功,现在为了生存,却要卖宝刀去换钱谋生了。诗带有牢骚,不过也可以看出宋朝武将的落寞。

宋以文治天下,是无可奈何的权衡。相比武将,文官对于“家天下”的潜在威胁,要小得多。文官治国,也的确是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只不过宋朝文官治国的实践,做得太早了一些,而且周边皆是虎狼之国,咄咄逼人,不太适合这样的做法。宋代文官治国,是正确的行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上。

宋朝“积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心太软”——传言宋太祖赵匡胤曾立有一个“金匮”,中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善待后周柴氏;二是不许杀大臣。这一个传言,以宋的情况来看,多半属实。宋朝对臣子,对士兵,是最怜惜的:宋朝的官吏,薪水是历朝高的,比明清时同级官员要高五到十倍,而且可以不退休,一朝为官,终身享用。宋朝的军队也是,一旦参军,待遇很高,照样可以不退休。宋徽宗时期军队的数量一度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可是老弱病残太多,战斗力没有实质提升。

俗话说“慈不带兵,义不理财”,这话不仅指人,也指统治,太慈太义,没有规则,难以威慑。宋朝就是吃了“心太软”的亏,不仅燕云十六州不能恢复,自己也为金国所灭。这就是“矫枉过正”。

宋朝“崇文抑武”,如何打仗?赵家人也有办法,就是“以外交买和平”——宋朝一直以“岁币”与辽、西夏和金人议和。宋朝的GDP和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不过钱再多,也付不了这么多“冤枉钱”。光付钱也不行,一旦别人欲壑难填,惦记着你的江山时,你花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处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只要取得了你的江山,你的全部所有,都属于我的了。元灭宋,就是出于这样的贪婪。

宋朝吃的亏,从总体上来说,是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加强了中央,削弱了地方;加强了文治,弱化了武治。这一个平衡,没有弄好。南宋著名政论家叶适,就指出汉民族“失血”的病因就一条:君权过于集中。叶适认为,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利于治内却失之于御外。这一个判断很准确,相比较唐朝,宋朝强干弱枝,权力全在朝廷,财富和兵力都集中在首都汴梁。首都一旦沦陷,各地没有能力支撑。北宋末年汴梁一沦陷,基本上就等于全国沦陷了,国民手无寸铁,只得“坐视胡虏长驱深入”。叶适进而指出,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央必须实施分权,给与地方自治权,如是才可以对国家负起责任。叶适虽向赵宋天子提出了策议,但最后还是无济于事。因为赵宋天子打的是小算盘,更热衷于内部稳定江山,坚持“防内不防外”,以金钱土地换和平,求得政权苟安。

新闻推荐

陕西省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

本报讯(记者文晨)日前,三秦都市报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涉及陕西省的30项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需要取消相应初审业务,9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