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向前?向后?快说秦腔你要怎么走

西北信息报 2017-08-08 09:43 大字

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承担制作的大型数字戏曲动画《漫赏秦腔》在央视戏曲频道首播,这是秦腔首次以动漫形式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全国观众见面。尽管秦腔还在不遗余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但和大多数戏曲一样,秦腔的发展、传承也身陷困境,受到各种大众艺术、当代传播的冲击。

秦腔作为梆子戏的鼻祖,是陕西最具特色的文化标志之一。早在1983年陕西省就提出“振兴秦腔”的口号,并制定“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振兴秦腔的提出距今已经30多年了,先后进行了多轮次演艺团体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唱腔、音乐革新。和其他姊妹戏曲一样,秦腔也面临演艺市场萎缩,老观众流失,新观众缺乏,老艺术家相继去世,传承后继乏人,经典流派、代表曲目凑不齐演员的困境。

 积极革新,要有“去”也有“留”

秦腔一直在努力、在革新。比如,观众诟病秦腔演员“吼”腔调门过高,声嘶力竭、缺乏美感;伴奏乐器过于嘈杂,盖过演员唱腔道白,秦腔经过唱腔革新形成了“清新、秀丽、委婉、动听”的易俗唱腔风格。再如,观众反映秦腔传统内容多,节奏缓慢,表现方式单调固化,反映当代生活题材少,以陈彦创作的《西京三部曲》为代表的秦腔现代戏在唱腔节奏、剧目内容以及舞台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尝试,不仅叫好,而且叫座。

陕西著名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主任李淑芳告诉记者,4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却不一定能培养一个好演员”。秦腔注重的是师承的“传帮带”,优秀艺术人才的培育需要长期、大量的积累与实践。然而无戏可演、一个剧团凑不齐一台戏现在十分普遍,演员没了提升环境、上不了台提高就慢。不少秦腔演员反映,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确实为剧团注入了活力,但其中“一刀切”的演员聘任聘用制让一大批40岁左右的“老人”退出了舞台一线,那一批人才流散伤了一代秦腔演员的元气。40岁本是艺术人生的黄金段、盛果期,这批人“被退休”对秦腔的流派传承与曲目交接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乘着东风,秦腔桄桄唱起来

4年不一定培养出一个好演员,年不一定创作出一部好剧目。上世纪三十年代,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写给易俗社的发展建议中就一针见血地写到:“欲保存秦腔,并将秦腔推广到全国,就必须先练旧戏,后排新戏不可……即使为经济计,编排新戏是当务之急,也必须用旧戏来打好根基”。

陕西著名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2015年发起的流派传承中心培训班已经举办了3期,传承经典曲目10多出。2016年陕西省出台《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被称“为戏曲界带来了春天”。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获得了秦腔及其它地方戏曲艺术家的积极拥护,戏曲进乡村获得了广大戏迷热烈支持,也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秦腔在走进乡村、走向民间汲取了雨露、养分,在戏迷如醉如痴的追捧中找到了释放空间、赢得了传承的信心。

固本求新,方可彰显秦腔文化自信

传统经典剧目是秦腔的根,老艺术家是秦腔的本,秦腔的振兴既要在经典剧目的排练、上演中提高演员的艺术功力,特别是汲取姊妹艺术长处,又要通过新剧本、新题材吸引年轻观众、重获艺术舞台青睐。

“不与时代同步的事业必将灭亡”。秦腔传承、振兴的根本目的仍然是“育出新人,排出好戏”,没有人才哪来好戏?没有好戏哪锻造得出人才?这既是秦腔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秦腔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秦腔只有摈弃门户之见、更好地博采众长、更多唱腔、唱法、板式、伴奏创新,才谈得上振兴秦腔、秦腔振兴。秦声

新闻推荐

《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政府采购 不得排斥民营企业

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投资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昨日,省法制办公布了《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严禁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