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老年人已经成为保健食品领域最主要的消费人群。“包治百病”“延长寿命”……市面上的保健品功效被吹嘘得天花乱坠。我国2016年7月1日起

陕西日报 2017-04-24 10:01 大字
新华社图

  本报记者 沙莎 见习记者 王姗

  “吃药10年,不如吃油100天!”“180天彻底根治高血压、冠心病、心梗!”“2万多元的养生床垫包治百病,睡一年可根除心脑血管病!”品种繁杂、包装精美的各类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了能包治百病、延长寿命的“灵丹妙药”。

  沉迷养生“秘籍”的多数老年人,在虚假宣传下对保健品的功效深信不疑。这些被吹嘘成仙丹的保健品是不是药?它暗示着什么?又是否真有神奇功效? 

   1 保健品的心理暗示

  4月18日一大早,位于纺织城西街的纺织公园就热闹了起来。跳广场舞、打太极拳、打羽毛球,唱秦腔、演奏乐器,大批的老年人聚集在公园,享受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然而,这个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却成为兜售保健品的“心理教室”。

  “几乎每天都有保健品推销的,我也遇到过,但人家一听说我没钱就走了。”初见68岁的王桂花,她正在公园的小路上锻炼身体。她和老伴住在公园附近的小区,每天早晨都会来锻炼。“听人给我推荐保健品,总觉得是自己身体出毛病了。还有保健品讲座,人家是单线联系,只有有钱且要买保健品的老人才能听。年龄大了,儿女又不在身边,有个头疼脑热,害怕得厉害。”

  今年75岁的张大爷就是听保健品讲座的成员之一。他曾购买过一套保健产品,价格为一年10万元,分月缴清。当问及保健品的品牌、功效时,张大爷并不清楚,只是坚定地说:“人家说那些可以让我不得病,还能延长寿命呢。”

  对衰老、死亡的恐惧,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王勇健说:“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的掌控能力是缺失的,他们希望通过依附外物来弥补这一缺失。机体零件老化与对健康渴求之间的矛盾,加重老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需求。”

  此时,保健品便乘虚而入,成为缓解老人焦虑、恐惧的“良方”。资深心理专家王邈分析,保健品之于老人,存在某些心理暗示。

  王邈说:“衰老暗示使老年人身处保健品包围的环境中,存在衰老、死亡临近的压迫感。也就是说,需要使用保健品来抗老。其次是恐吓暗示,不法商家对疾病的过分渲染,对保健品功能的虚假宣传,加深了老人的内心恐惧感和对保健品的认同感,从而激起老人购买欲。此外还有价值感暗示,老年群体的自我价值感普遍降低,他们开始通过外物制造并提升这种价值感。尤其对空巢老人来说,这种暗示更加明显。价格昂贵的保健品正好充分满足他们提升价值感的需求。”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保健品对老人的一系列心理暗示?

  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教授、陕西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史永亮教授认为,疾病的困扰、商家的虚假宣传、情感缺失和辨别能力弱都是造成老年人对保健品情有独钟的影响因素。另外,老年群体本身防范意识差,也为劣质保健品的推销提供了条件。

  2 保健品被吹成仙丹

  “快速让你摆脱多种疾病,并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某品牌保健品邮寄给高英的资料中写道,蓝色封面上印有“健康养生,内部资料”的字样。

  高英今年60多岁了,是省内某高校的一名教师。她说:“多年前购买过保健品后,几乎每年都会收到这种健康养生资料的快递。一般一年两三次,甚至更多。大多是一些宣传资料,还会有电话访问之类的,就是推销产品的。”在这类资料中,大篇幅内容是将保健品吹嘘成“长生不老,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王勇健说:“保健品的功能是调节人体机能,补充营养,具有辅助、调节功能,并不具有疾病治疗的功效。从原理上讲,保健品是不允许有毒副作用的,使用它的安全性较高。但它毕竟是功能性的,使用不当也会对机体的功能有一定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营养学副教授朱彩平认为,从营养健康角度来说,保健食品不能乱吃,对于营养的摄取要有个适宜的量。在个体差异大的现状下,即使是同一种症状,具体治疗也因人而异,保健品使用一定要符合个人身体需要,而不能盲目采购、食用。

  我国《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规定:允许注册申请的特定保健功能只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改善记忆等27项。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其功效有限,无法解除高血压、高血脂等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更不能延长寿命。面对品种繁杂,包装精美的保健品,应该怎样确定其功效、鉴别其真伪呢?

  史永亮说:“保健食品的包装上若含有‘祖传秘方\’‘无毒副作用\’等词语,则很可能是假冒产品。购买此类产品要认准包装上的‘小蓝帽\’标识,以及营养标签中的功能提示,根据个人需求选择。”

  3 保健品其实不是药

  无论是保健品对老年群体的心理暗示,还是被吹嘘成治病仙丹,都在变相传达着“保健品是良药,可以治疗疾病”的信息。

  76岁的赵成立就是误将保健品当药品的受害者。

  赵成立患有高血脂疾病,在一次公园闲聊中被推荐了一款宣称是美国进口鱼油的产品。“有个小伙朝我走过来,坐在我旁边叫我‘爷爷\’,随后便拉起家常。当时觉得那小伙人不错,就特别信他。”年事已高的赵成立回忆着去年5月的情景,“他知道我血脂高,就推荐我买鱼油,说是美国进口的,效果非常好。”

  开始使用高价买来的鱼油后,赵成立停止吃药了。几个月前,他在公园闲坐时突然晕倒,被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高血脂并未缓解,反而加重。

  “我一直在外打工,都不知道爸爸不吃药,瞎买了什么进口鱼油。幸亏发现得早,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赵成立的女儿一脸懊悔,“我爸就是被骗了。事后,油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其成分主要是一些普通的、没有副作用的添加剂。”

  赵成立是幸运的,但受害的绝不止他一个人。有媒体报道,生活在青岛的老人陈正林花光毕生积蓄购买保健品后自杀。无论是病情加重,还是花光积蓄,一位老人的离去并未让老年群体走出“保健食品是药品”的误区。记者在纺织公园随机采访多位老人,均得出“保健品可以治病”的结论。

  在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已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像保健品推销人员口中的“包治百病”“延长寿命”,以及高英收到的健康养生资料中所写的“本产品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治疗效果高达96.2%,对脑中风、脑血栓等疾病的改善率高达96.6%”,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晓明教授认为,保健食品,能够为老年朋友提供营养素,有些保健品由于添加特殊成分,如高蛋白、钙质等,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但它代替不了药品,它不具备治疗疾病的药物效应。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服用有益的保健品是每个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但部分生产销售厂家对保健品功效过度夸大,甚至有些完全是虚假宣传,导致老年人轻信保健品是“灵丹妙药”,从而放弃对疾病治疗的需求,导致不良后果。

  对此,王晓明建议:媒体应加大对保健品、药品的概念、功效的宣传,保健品提供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但并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生产、销售厂家的监督,杜绝过分夸大保健品功效的虚假宣传。

   (注:文中王桂花、高英、赵成立为化名。)

新闻推荐

陕西省2017年全民阅读倡议书

四月三秦,春意浓浓。迎来了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拉开了陕西省以“全民阅读增自信追赶超越谋发展”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的帷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一代又...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