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而不蹈迹———于元波花鸟画
于元波 男,汉族,1976年出生,爱好书法、国画,拜著名花鸟画家卫俊贤为师,并得到著名花鸟画家刁呈健、张学丹、王忠义等老师指导,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执着中前行
周红英
斗室之中,案上铺开笔墨纸砚,壁上布满水墨丹青,柜中收藏书画著作,角落摆放山石绿植。
“哪怕有几分钟空闲,我都想用来研究学习书画。”工作之余,于元波常常把自己关进画室,和他的几百册绘画书籍以及笔墨纸砚待在一起。
于元波成长在三沈故里汉阴,这里不仅有着山清水秀、淡雅怡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绵延深厚的千年文化,被誉为诗文之乡、书法之乡。父母虽是农民,但他们对来家中写对联的先生,端茶做饭、盛情款待的场景在于元波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看连环画《三国演义》,他会模仿着绘本中的人物、战马写写画画,并向父亲求来笔墨纸砚学习书法。中专时期,于元波虽然学了水动专业,但课余一切时间,他都徜徉于书法艺术中。同学们午睡和业余活动时,他常常一个在宿舍里挥汗苦练。
1996年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收入,他买来大量书法、绘画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订阅期刊杂志,时刻关注书画信息,审美艺术。深入研究各种流派画作,不仅学习知名画家的用笔、构图、理念,领悟书画的普遍规律,更研究人物生平、境遇,追溯他们的内在精神根源。安康地处秦巴山区,为了接触到更为广阔、更为精彩的书画世界,时间宽裕的周末,于元波经常坐火车或高客到西安去参观各种画展。
2012年冬天,于元波到西安亮宝楼观看了著名画家卫俊贤的画展,这次西安之行,成为他学画生涯的转折。他对卫俊贤先生画中的简洁朴素、情趣意境一见倾心,萌生了拜师学画的念头。他通过朋友到处寻访,机缘巧合,2013年在著名书法家李成海的热心引荐下,于元波正式拜师卫俊贤,学习步入正轨,画艺突飞猛进。
“师心而不蹈迹”是于元波学画的态度,不管是和老师学画,还是阅读书画经典,他努力在继承中探索,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吸收后再创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学前人三分笔墨,还自己七分性情。他也经常到野外采风,每遇景物,并不急于写生,而是细心观察默记于心,提炼自然物象的质感和结构展示笔墨精神,采取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方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于元波深深陶醉于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之中,他说,“使之真放在精微”,要想达到笔精墨妙之意,对每一笔的浓淡、干湿、虚实、刚柔、曲直等都要有高超的把握和表现。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是构图,有时候是色彩,对自己不能满意时,就干脆放下一段时间不画画,潜心研究书画名家的构图、色彩等,一幅画中的每一笔走势都要去深入分析,从学方法到融会贯通,当问题解决或者感知到自己的进步时,那种源自内心的喜悦真是无法言表。
为了支持于元波,妻子主动承担起接送孩子,辅导作业的重任,岳母也与他们同住帮忙照顾孩子分担家务。于元波坦言:“我常常有种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感,只要谁多给我一些业余时间,我都很感激。”2016年夏天,于元波受朋友之托画了一些扇面,送出之后立刻受到大家的青睐,于是求画者四面八方寻来,一画就是近百把,他说不管最早作为团青干部办板报、做橱窗,还是企业文化的熏陶,自己学习书画都离不开领导同事的鼓励支持,一定要表达对企业、对朋友的感恩之心。”
现在,于元波的作品渐渐得到认可欢迎,找他参加各种活动、向他求画的人越来越多。他有意躲避各种应酬,只想把自己的这点爱好慢慢地进行下去。他说“我在任何时候都很清醒,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就是要静下心来,抓住一切时间去学习、去研究”。
2016年9月,于元波绘画作品《硕果》《寒梅》入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7周年——陕西省中青年画家新作大型展览。”本次画展名家云集,当恭贺于元波的绘画作品得到书画界认可肯定时,他诚恳地说:“我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要提升书画方面综合修养。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异流而同源,只有融会贯通,相生相长,自己的书画作品方能内涵更为丰富,意韵更为浓郁。”
真正的中国画家是从自己灵魂深处发掘美的真谛。其心灵状态或人格精神是不能从外面获取的。于元波对中国画艺术的爱里藏着一种虔诚、敬意。他希望自己能够安静下来,守住笔墨、追求高雅。在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心中的自然对话中寻找到可以停靠的艺术彼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电达)记者昨日获悉,2016年以来,陕西省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城镇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分配入住、加强后续管理等重点工作领域集中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12月,陕西省棚户区改...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