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景色独特的立体校园 □赵宗尧

西安晚报 2017-03-12 09:44 大字

长安一中初建时的平面示意图

作者(后排左)与学校篮球队队员合影

学生们在窑洞前留影

每个人对母校总是记忆深刻,我的母校是长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即现在的长安一中。这所学校有一个独特之处,它当年的老师和学生宿舍全部都是窑洞,这在西安地区的中学校园中是不多见的。

学校周边环境美不胜收

长安一中始建于1942年,坐落于南郊少陵原畔的四府村,整个校址建在半原上,坐北向南,从远处看,是一个完全立体式的校园。当年学校的建筑有两部分:一是窑洞,供师生住宿之用,另外水房、学生灶等也在窑洞里;二是由砖木结构建成的教室,形成教学区。

当年,学校周围的环境非常美。在学校的任何一处极目远眺,巍巍的终南山都会呈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低首俯瞰,樊川大地,美不胜收,“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潏水便流经其间,一派江南田园风光。这片大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既可种水稻,又可种麦子和玉米,江南、江北农作物兼而有之。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叫“涝池”的池塘,星罗棋布地撒满田间地头。池中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的反射下,好似一面面镜子闪闪发亮,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么,池中的水是从何而来的呢?一是来自地下水,由此可见当时水源之富足。二是来自雨水所积。这些池塘的直径大多为十米左右,水深两到三米。这么多的池塘是怎么来的?我曾多次问过当地老农,他们都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也就是前辈们挖出来的。池塘的作用绝不可小视,起到了既防涝又防旱的作用。毎到秋天,一片片金黄色稻穗和玉米让人目不暇接,一派丰收景象。在傍晩,树上的蝉鸣声和池塘的蛙叫声奏出一曲曲动人乐章,引人入胜。晚饭后,我常和同学三五成群地一起到田间地头散步,享受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自然变迁,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昔日之美景,如今难以觅见了。

极少见的立体窑洞校园

学校的大门紧靠西太公路,上面从右至左是由青砖刻成的“长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的校名。这一校名由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先生所书。

进了校门,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台阶主干道,这条道路直插至半原上。在主干道的东西两侧,自下而上是一层高于一层的阶梯式建筑布局,盖有一排排砖木结构的人字形顶瓦房,这就是当年的教学区。

在教学区的最高层,东西两排教室的正中,是依地势而建的一个影壁,上面写有校训。影壁两边各开有一个小门,门顶上一边写的是“求知”,一边写的是“力行”。进小门拾阶攀登,是一座别致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名曰“励耕亭”。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当年教导处和学生会所在地,同时也是供老师用的休息室。休息室安排有一名服务人员,一是负责上下课打铃和清洁卫生,二是为上课老师服务,准备教具又提供开水。最初上下课是摇铃,后在励耕亭前面盖了一个小巧的小钟亭,内挂一口小钟,从此作息改成了打钟 ,上下课、集合、睡觉和起床的钟声节奏各不相同, 清脆的钟声回响在樊川大地。有意思的是,当地村民也慢慢借用此钟声计时了,这又成为当地的一个“报时钟”,老乡结束了看太阳计时过日子的生活。

在励耕亭的西边,有一长排小窑洞,叫教员院(也叫西一路)。每位老师住一孔,每孔有十二三平方米,办公、宿舍合二为一。窑洞内设一张单人床、一个两斗桌、一把椅子和一个小书架,还配备一台带玻璃罩的煤油灯。

在励耕亭的东边,是东一路的一排大窑洞,有的做开水房,提供全校师生饮用开水,有的做汽灯室。要知道,解放初长安是没有电供应的,学生上晚自习时,每班发一盏汽灯,挂在教室正中照明,所以汽灯室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窑洞是学生灶。

沿着励耕亭东西两边的台阶再向上攀登,便可到达一个树木成林的平台,供领导做报告之用。在平台的后边有一排窑洞,是校领导办公、住宿合二为一用的,其中校长室那孔窑洞最大。在平台的西边是西二路,挖的窑洞最多,是学生住宿用的。其内是用土坯做的通铺,每孔窑洞睡十人左右。平台的东边是东二路,东二路的上面是东三路,这些窑洞也全是标准的学生宿舍。

学校的操场是在校门口东边,一墙之隔便是西太公路,在操场上面一层是篮球场。当年长安一中非常重视师生体育活动,我也被选拔为校篮球队队员,曾征战于西安诸多兄弟学校。最有意思的是敢与附近的西北艺术学院(即现美院和音院的前身)相拼,有胜有负不分上下。

第一初级中学的奠基人

“长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的建立,离不开它的奠基人陈天人校长。

陈天人先生生于1900年,卒于1984年,长安夏殿人,毕生从事教书育人事业。在教育生涯中,他既登过讲台给学生上过课,也当过诸多学校的领导,但最费其心血的是他负责创办了长安历史上第一所中学。

1941年,省上决定在长安县设立第一所县级中学,成立了“县中校舍建筑委员会”,接着,委任陈天人为校长。这样,建校工作就全落在了他的肩上。在那个内忧外患的艰难岁月里,要办一所中学谈何容易!但在他的艰辛努力下,1942年“长安县立初级中学” 开始招生了,1944年更名为“长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 解放后,陈天人又继任校长。1953年学校设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省教育厅将其更名为“陕西省长安中学”。 我1953年初中毕业后,就顺势考入了这里的高中,在长安一中学习了整整六年。

陈校长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教育学生既严谨又和蔼可亲,从未见他发过脾气。

我1950年进校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学生都是每周日回家背一次馍,吃一礼拜。学校只供开水,学生毎顿都是开水泡馍加咸菜。学生拿来的馍放在窑洞里,到了后三天,就可能逐渐变霉,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开始,陈校长提出各年级自治办灶,但因学生没有经验,问题多多。最后,下决心由学校统一办灶,这样才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

我老父亲是长安医院的创办人之一,陈校长和我老父亲很要好,他和我父亲商量,希望县医院能为学生每年査体一次。对此,我父亲极力支持。毎年带领医务人员去为学生免费査体。要知道,在解放初,能做到为学生査体的学校是十分罕见的。

1953年设高中后,原来的操场大都盖成了校舍,1954年学校决定在校门口马路南边重建新操场。陈校长想来想去,决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劳动平地修建操场。当时我是完全中学成立后的第一任学生会主席,也是首个发展的学生党员。学生会立即研究,随之召集各班干部进行动员部署,于是,修建新操场的义务劳动打响了。学生们挖土的、运土的、填平夯实的,分工明确。我们后来还发起了劳动竞赛,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提前完成了修建新操场的任务。今日长安一中的操场仍然是在当年我们义务劳动建造的地基上建成的。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改变基层服务意识 才能更好安商扶商 扶风商会会长、市工商联常委、陕西迅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鲁兵

鲁兵对于西安市开展的“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强化服务,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供‘五星级服务\’”的“行政效能革命”,鲁兵连连点赞,这些变化让他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