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泉的故事
董发亮
那年那月,在没有分文的情况下,商洛市文联创办的刊物《山泉》问世,成为当年文坛一件众口评赞的亮点。
又是那年那月,《山泉》停刊,这又成为当年商洛文坛乃至陕西文坛一件众口议论的亮点。
两个亮点一正一反虽有质的区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在时代的潮流中闪了闪,慢慢地消融了,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定格为商洛文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或许这个文化符号会成为商洛子民后辈们中那些崇尚文学、热爱文学的有识之士褒贬评论的话题,但这是身后的事了。
《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事情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刚淡忘昔日的艰辛和恓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和耕耘。这正应了老先人说的,天不爱人爱,人不爱事爱。商洛文联是以工作争地位的,是以谋事干事干成事而在全国全省亮起来的,“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可是从心尖上蹦出的实话。
也许是山泉对商洛这块文化绿洲太迷人太具有诱惑力了,也许是商洛山里众多文学的小精灵太钟情招人喜爱,使这一枯后又荣的充盈着青春活力和闪烁着文学彩虹的山泉,又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复刊后的《山泉》,定位纯文学期刊,有自己严格文质文品的入编门槛和特色显明的栏目平台。我想,裂变涅槃后的《山泉》将成为商洛作家群和众多文学作者一块笔耕的沃土,一方灵思的园林,耕耘收获的果实将成为丰富和滋养人们的精神食粮。
近来商洛文坛“出书热”衍生出一个互动话题:“拷问商洛作家群之拷问”。人们在友情互动中点评作家群中谁是“空虚孱弱,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一族,谁又是“粗制滥造,沽名钓誉,混迹文坛”一族,并对少数书中“非文学、伪文学的东西掺杂其间,不伦不类”给予了苦口婆心的劝评。这伤骨动筋的拷问确实值得人们深思,值得作家和准作家们反省,但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群品的产生,精品从何遴选。我们应持的态度是,正确引导,用发展的眼光在服务中善待商洛作家群中每一位耕作的作家。
近来还流行一句话,“商洛文学一棵大树下一片草”,更断言:“草的下面是沙漠。”这些形象的评说虽残酷了点,虽偏颇点,但应引起商洛作家群理性的思考。商洛作家群是否存在,这已成定论,毋庸置疑。商洛作家们是否在“浮躁”的文学追求和失落中迷离?是否在一棵大树下丧失超越的进取?是否在“饥饿”的市场转型期改换门庭?这在个别人、个别群体中可能是存在的,但对整体而言,这个作家群体是活力充盈、文华盛开的。我以为,这些评断一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伤害了商洛众多在文学这块田园辛勤耕作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自尊和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讲否定了商洛号称“百团作家”的省作协会员的文学追求和成就;另一方面暴露了我们对商洛作家群认识上存在量的界定和质的认可之误区,也显露了作家对自身对文学的无奈和失落。我一直认为,商洛文学是一棵大树下一片小树,棵棵小树下是商洛厚重的文化沃土,没有这厚重的文化沃土,何其有一棵大树,谁敢断言小树难道就不想长大、长不大?当然不排除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我也一直坚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能上太空,生物能克隆,“草”难道就不能裂变为参天大树,谁敢言“草”中就没有树的精灵,就没有树的未来,更况在盛世华夏文学繁荣的今天,小树必将长成大树,说不定还有像平凹一样的参天大树。《山泉》的复刊,正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更多更多的文学幼苗,正是为了商洛作家群中众多小树的茁壮成长,并能在不远的将来,长成一棵大树。这是我这位为作家艺术家服务了多年文联人发自肺腑的期盼和祝福!
一个关于山泉的故事,祈愿尘封的往事不再重演。
一组关乎山泉的话题,祈愿一支硬邦邦、叫得响的商洛作家群一路高歌,祈愿一个响当当、叫得上的商洛作家群《山泉》文学现象,成为热门话题。
这是山泉的使命,也是山泉的宣言。
这是山泉的未来,也是山泉的永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斌峰实习生马明秀)月日,以“新起点、新丝路、新思想”为主题的阿里巴巴DING峰会在西安举行。据悉,钉钉上线不到两年时间,已覆盖了超过万家企业组织。按省份排名,陕西目前排名全国第,位居中...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