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上下来个“村支书” 穷困的山沟悄悄在变
????瓦铺村留守儿童接受免费才艺培训
茨沟镇瓦铺村位于秦巴山腹地,一条生态幽美、历史深厚的天然峡谷像一条美丽的丝带,把上下50里的人家串在了一起。这里曾是古代安康通往西安的商道捷径,被学界称之“小丝路”。古道、古墓、古庙等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众多,加之土壤富硒、雨量充沛,是药材、核桃、魔芋、板栗的优生区,挺拔的千年古树见证着古道的历史变迁,也传承着敬天惜物的生态文明。
斗转星移,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曾经辉煌一时的丝绸古道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喧嚣,茨沟镇瓦铺村变成了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全村261户1010人,人均年收入5300元左右,被确定为陕西省省级贫困村。外出打工人员342名,留下了120名留守儿童。
贫困村留守儿童境况牵动多方神经
2015年7月27日,省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孙昉被派驻瓦铺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主管扶贫工作。在瓦铺村,让孙昉最为揪心的是一群留守儿童。每年过完春节,享受完短暂欢聚之后的离别,是孩子们最伤心的时候,性格内向的留守孩子唐丹总是偷偷在被窝里哭泣,抽泣声撕心裂肺。不少孩子性格木讷、自闭、孤僻,多数孩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卫生习惯差,缺乏安全意识,不善于跟他人合作,个别孩子性格暴躁偏执,滋生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样出身农家的孙昉看着、听着孩子们的际遇,思考着、谋划着,他想迎接一片暖阳,来照亮孩子们干渴的心田。
经过调查研究,孙昉提出对瓦铺村留守儿童德育才艺进行培训的方案,迅速得到省社科院、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镇党委的同意,陕西阳虎培训学校、省妇联主动提出参与意向。
70多名留守孩子免费学葫芦丝书法
很快,瓦铺小学里传出阵阵《弟子规》吟诵的声音和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孩子们身穿捐赠的训练服,神气十足地打着军体拳。喜欢毛笔字的孩子专注而投入。这是他们在留守儿童德育才艺培训的情景。70多名孩子由专业老师免费进行葫芦丝、书法、英语、军事训练等科目的专业培训。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失遗、学习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老师们从德艺培训入手,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
为了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宽阔,孙昉特地邀请国际友人走进瓦铺村,与留守儿童互动交流,感知异域风情,展现陕西民风民俗。王思琪同学在作文里写道:我想当一名画家,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展现给世界。唐亮亮想当一名宇航员,悄悄收集着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贫困户昔日游手好闲 今朝热心创业
在与孙昉这位内敛而坚毅的关中汉子接触中,记者逐渐知道他一直有一份对母亲的歉疚。到了瓦铺村当第一书记,孙昉没时间回家看望母亲,每次匆匆从安康回西安,不是为瓦铺村争取项目,就是给乡亲们搜集印制种养殖资料。
贫困户王明海过去因为生活窘迫,没钱没思路没干劲,整日游手好闲,现在,在孙昉的感召下,他准备自己养50头猪、100只鸡,还要流转土地,发展40亩核桃,他没事就到孙昉宿舍去借种养殖资料,请教技术,还主动当起了孙昉走村入户的“向导”。和王明海一样,很多贫困户都成了孙昉的“座上宾”,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干一番。
如今,茨沟镇和瓦铺村在悄然实现着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一言一行中得到变化,生态旅游项目紧锣密鼓地展开,孩子们的变化更是举手可见了。
文/图相丹通讯员张忠民 本报记者李亚军张维
扶贫攻坚陕西在行动
新闻推荐
本报咸阳讯(张颖记者田亮)近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举行中医医联体工作推进会暨“师带徒”启动仪式。该院院长贺丰杰、副院长昝强,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咸阳市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院、综合医院、...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