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柞水 打开绿水青山的“致富密码”

陕西日报 2017-12-03 06:09 大字

新华社记者姜辰蓉李亚楠

陕西省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前这里山多地少、开发受限,山里人家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近年来,当地转变思路,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让山里人真正享受到旅游扶贫、绿色发展带来的好处。

沿着秦岭的山间公路蜿蜒而上,沿途清一色的仿古民宿,伴着门前潺潺的流水,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村画卷。这样的景象,如今在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的山村里,随处可见。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说道:“靠着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我们的日子现在过得美得很!”

朱家湾村便是秦岭绿水青山的受益村之一。背靠风景迤逦的牛背梁森林公园,朱家湾2015年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为了带动村里92户贫困户尽快脱贫,村里2016年成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贫困户以5万元免息扶贫贷款或者人口、土地、房屋等形式入股,参与保底和利润分红。免息贷款是柞水县针对低保贫困群众,由柞水县几家投资公司担保,发放给每户5万元—10万元的入股资金,每年按照8%的固定收益率分红,目前柞水县已有820户贫困户办理了入股联营手续,朱家湾村的贫困户已经拿到了去年的分红。

对于一般贫困家庭,朱家湾党支部为他们组织农家乐管理、厨艺、扶贫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学好了手艺,再自己开家庭旅馆。村里的“脱贫示范户”柳太青便是如此。“以前外出打零工,每年收入不到一万块。村里发展旅游扶贫后,我先在我们村‘能人\’家的农家乐干了两年,攒了一些经验,去年用扶贫贷款开了自己的旅馆。”柳太青告诉记者,他家的家庭旅馆生意很好,逢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现在家庭旅馆的收入加上入股村里企业的分红,一年下来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前些天刚买了一辆代步的电动汽车,日子会越来越好。”

对于家庭特殊的五保户、兜底户,朱家湾将他们与村里的集体产业“捆绑”,除了扶贫贷款入股分红,还为他们安排了清洁工、护林员之类的公益岗位,或者在村里的旅游企业中做力所能及的活。胡平志说:“村里现在有800多人参与旅游产业,一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人均收入1340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80%以上,今年已经有37户贫困户脱贫。”

与朱家湾村不同,新合村则在这片山地上种出了“致富法宝”。新合村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珍稀树木红豆杉,陕西天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便在当地投资建立了红豆杉生态公园,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和务工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穿着环卫工制服的村民郑大怀,专门从家里拿出了自己的股权证给记者看,这是他用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的凭证,每年有4000元的保底分红。“我在红豆杉企业中打些零工,平时还是村里的清洁工,两项加起来一年有1万多元,足够家里开支。”郑大怀说。

新合村二组组长邓本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村民地里种粮食都是赔钱的,现在土地入股的租金和在大棚务工的收入一年共计有7000元左右,两年红豆杉出苗后还有一亩6000多元的分红,贫困户还有扶贫贷款入股的保底分红4000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村里人也愿意来大棚里做工。”

像朱家湾村、新合村这样的变化,在紧邻柞水溶洞的东甘沟、建成木耳小镇的西川村也同样发生着,半山上的土房子换成了公路旁的二层小楼,地道的农民变成了培育木耳的手艺人,干不了田间重活的农村妇女成了游客交口称赞的农家乐大厨,腿脚不灵便的村民当上了农产品销售员。

柞水县副县长朱雪彬说道:“柞水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带动脱贫,村民全员参与,全面拉动三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收益很多。目前有18个贫困村将旅游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就地解决就业人数近2万人,旅游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达到20%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3。” (新华社西安12月2日电)

新闻推荐

红豆杉富了梨园村

本报记者叶瑛群山环抱中的柞水县乾佑街道办事处梨园村,因为一个红豆杉基地声名远播。“我们村的红豆杉都种到了人民大会堂!”梨园村党支部书记袁正华自豪地说。梨园村有耕地1140亩、林地4.2万亩,全...

柞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柞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