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里到山外迎来新生活柞水移民搬迁让深山群众换一种“活法”

西安商报 2015-12-25 04:07 大字

下梁镇育才小区

11月15日,在柞水县红岩寺镇跃进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上,一户人家门前张灯结彩,正在给儿子操办婚事。

“多亏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照顾,前段时间我家搬进了新房,今天又给儿子娶媳妇,真是双喜临门!”搬迁户王关莲乐呵呵地说。

村委会主任丁礼红高兴地告诉记者:“入冬以来,这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喜事连成串,不是搬新家,就是给娃娶媳妇,要么就是姑娘出嫁。自从搬迁到这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不仅水、电、有线电视、网络通到了家里,大伙还联合起来成立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起了香菇栽培、黑猪养殖、土鸡散养、特种药材种植等,大多数搬迁户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

陕南移民搬迁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就如何抓好这项民生工程,柞水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加快陕南移民搬迁步伐,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严格质量管理,落实项目资金,完善配套设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今年以来,柞水县按照“系统谋划、统筹统筹推进推进,精细管理、精准搬迁”的总体要求,围绕新民居打造、新业态聚集、新消费培育、新公共服务的“四新”移民社区建设目标,突出重点抓推进,强化保障抓落实,规范管理抓提升,着力打造“四化”(即城镇化新社区、现代化新业态、市场化新消费、公共化新服务)移民社区。全县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落实搬迁对象3003户,建设集中安置项目20个,开工建房4500套,实施分散安置260户。其中2014年度9个集中安置小区住房和配套项目全面竣工,1033套房屋主体全部建成,935户已经搬迁入住;2015年度7个集中安置项目1800套房屋主体全面竣工;2016年度4个集中安置项目1615套房屋主体全部开工;260户分散安置对象全部完成搬迁入住,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当地2万多山区群众依托移民搬迁走出大山融入城镇,换了一种新“活法”。

大平地移民新村新入住的村民正忙着晒腊肉、灌香肠,准备过年;其中一些刚回乡的年轻人已决定不再外出,而是依托社区就地创业。这些年轻人说:“党的政策这么好,让我们换了一种活法,我们还有必要往外面跑吗?”系统谋划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冬至将近,大地处处渗透着寒意。但柞水县小岭镇李砭移民新村村民刘作斌家里却是暧意融融,说发展,谈变化,搬迁后的新生活让在山沟里生活了半辈子的老刘有着说不完的喜悦。

比起前些年,李砭移民新村村民刘作斌说:“住到这里,娃上学也近,交通各方面也方便,比原来在沟里,出门爬坡的日子好多了。”老刘的新家位于柞水县小岭工业区,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让他如愿以偿成为矿区的一位工人。如今,看到家里的日子一天天越过越红火,老刘打心眼里觉得这是搬出来的幸福。

柞水县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优化安置点规划布局。按照“靠近县城、靠近城镇、靠近园区”的原则,在县城周边、重点集镇、产业园区新规划布局移民安置社区。围绕建设精美城镇会客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农则农”的思路,把下梁镇大型移民安置社区作为推进转型发展“八件大事”和“十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整合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推进,集中精力打造了一批安置规模大、建设水平高、示范作用强的移民搬迁亮点工程。突出产业园区、消费市场、旅游景区、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大场大户等载体带动,因地制宜发展培育农产加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优势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2000余人,实现了以移民搬迁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柞水县实行县级领导联镇抓点、部门包抓配套、镇办主抓项目推进的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层层加压;执行“每月督查、季度考评、流动红旗、专项奖励、黄牌警告”的考核奖励机制,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考核办、县移民办“五部门”联合督查,创新了“绿色交办、蓝色督办、橙色催办、红色查办”的四色督办方法;对工作质量差、出现问题较多、造成不良影响、未完成搬迁任务的镇办,严肃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责任。

精准搬迁精细管理

让山里人过上城镇生活

陕南移民搬迁作为***的重要举措,精准识别搬迁对象事关重要。为了确保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搬迁范围,柞水县从严审核搬迁对象,坚持“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审核程序,并按照“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县有库”的标准,规范建立搬迁户档案,确保范围内的搬迁群众全覆盖。优先搬迁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威胁群众和山区贫困、特困群众,对无劳力、无积蓄、无安全住房的群众,实施“交钥匙”工程,其中2015年“交钥匙”安置房比例达到31.2%,两灾户安置比例达到33.5%;2016年度“交钥匙”安置房比例达到49%,两灾户安置比例达到36.8%。针对特困户、危困群众“搬迁难”问题,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为困难搬迁群众协调贷款,每户解决10万元资金,着力解决搬富不搬穷、搬易不搬难、搬少不搬老问题。

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县移民办从机构规范、对象信息、工程项目、小区建设、文档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规范建档,使全县各个移民小区都达到了“五化标准”。规范建立县镇移民工作机构,配齐工作力量,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机构、制度、人员和职责“四到位”,实现了机构标准化。按照县有搬迁规划、镇办有搬迁台账、村有搬迁名册、户有搬迁明白卡的要求,做到户档案八有、村级档案五有、镇办档案六有、县级档案四有的“8564”标准。从严项目建设“五制”管理,工程项目资料真实记录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建设、验收交工等三个阶段,体现了项目“五制”管理,健全规划评估、行政审批、公开招标、工程管理、决算审计“五卷”。

围绕提升后续服务,成立县镇两级移民小区物业服务公司,实行社区化管理与服务,做到机构、制度、人员、服务“四到位”,所有上墙资料从设计风格、规格标准、内容要求实现了“三统一”。目前,该县已组建了县移民搬迁物业服务总公司,设立了乾佑、下梁、杏坪和红岩寺等4个镇办物业管理分公司,成立了7个小区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物业管理与服务。

遍布柞水城乡的移民小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移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11月18日,为丰富搬迁群众子女的文化生活,发掘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柞水县在惠达广场举办了“天和惠达杯”首届少儿才艺大奖赛,来自凤凰镇博隆移民小区的20名小朋友参加。

一位来自凤凰镇博隆移民小区的搬迁户刘芳告诉记者:“我们老家是原皂河乡银台村,地方偏远条件又落后,特别是孩子上学要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很不方便,环境和条件比较落后。现在赶上了党的好政策,享受到了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从落后的偏远山区搬到了集镇里边的移民小区,距离镇中心学校只有300多米,女儿上学不但方便,而且教学条件非常好,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了舞蹈兴趣班。”

如今,在柞水县移民安置新村,干净宽敞的道路、整齐美观的房屋,处处生机盎然、人人喜笑颜开。虽然新村群众来自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姓氏,但他们却亲似一家,互帮互助、相处和谐。通过交谈,他们说的最多是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这些本没有能力走出大山的人告别了深山。他们有的在县城务工、有的搞建筑、跑运输,有的搞种养殖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斩断了穷根,告别了贫穷。

新闻推荐

柞水推出“五个一”脱贫攻坚新路径

阳光讯(周成全王红梅记者韩建军)8月10日,记者从柞水县政府获悉,该县以***为突破口,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到户方式,“五个一”工作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五个一”:一个目标,即确保...

柞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柞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