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羊产业成为群众脱贫“领头羊” ——镇安县发展白山羊产业促脱贫纪实
镇安县畜牧中心主任沈晓林介绍说:“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白山羊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陕南白山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白山羊产业,进一步凸显白山羊产业在***、精准脱贫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立足县情定思路
肉羊产业帮民富
镇安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荒山草坡、林间草地面积大,农作物秸秆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将这些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白山羊生产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贫困户“短、平、快”的脱贫项目。
2016年,镇安县实施“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县财政投入398万元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白山羊产业,全县发展100只以上羊场64个,300只以上羊场16个,500只以上羊场5个,项目覆盖贫困户815户3091人。财政资金分别补贴3万元、6万元、15万元,30%用于补助羊场圈舍建设和购买基础母羊,70%作为帮带贫困户股金,参与分红。2017年,县财政投入“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白山羊产业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白山羊产业,每只羊补贴200元。县政府将贫困户种羊纳入保险补贴范围,贫困户种羊保费全额补贴,大场大户种羊保费政府补贴80%,养殖场户承担20%,当年计划种羊投保1万只,财政预算补贴资金40万元。安业清真现代产业园区购进基础羊300只,投放给60户贫困户,贫困户无投资、无风险、有产业、有保障,确保群众增收脱贫。
“三带四联”新模式
带动脱贫显成效
镇安县推行“三带四联”扶贫模式,把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发挥白山羊产业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探索出了产业脱贫新模式。一是分养模式。由养殖企业、合作社提供种羊和配套技术,贫困户负责养殖,双方协商分配繁育后代数量及种畜增重效益。回龙镇宏丰养殖合作社将种羊分配给贫困户养殖,贫困户养殖繁育的羔羊与合作社平分,增重产生的收入归贫困户。二是务工模式。养殖企业、合作社将帮扶的贫困户以雇工方式吸纳进来从事养殖生产。界河村乾源养羊合作社,养羊500多只,雇工6人,每人月收入1200元,使其获得薪金。三是联营模式。养殖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饲草种植协议,建立饲草供应、有机肥供应等联营协作关系,企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有机肥供应和饲草回收,贫困户负责饲草种植,通过销售饲草获得现金。四是入股分红模式。贫困户将土地、草坡折算成股份,投给企业、合作社从事养殖生产,企业、合作社按股分红给贫困户,使其获得股金。对没有自主经营能力的贫困户,由村级发展公司担保贷款5万元,投放到“三带四联”示范企业或合作社,作为股金参与分红,年分红4000元。
脱贫攻坚“四坚持”
群众受益稳脱贫
为了确保扶贫实效,镇安县畜牧中心采取“四坚持”的办法,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增收脱贫。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保证重点,采取“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扶贫模式,把贫困农户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捆绑在企业和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上,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实现搭车致富、借力治贫。二是坚持生态养殖。根据《陕西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做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备案工作。环保、畜牧等部门全程参与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力争实现粪污零排放。三是坚持适度规模,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标准和养羊数量,发展适度规模,不贪大图洋,不搞“一刀切”,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四是坚持贫困户受益。注重科学实用,避免资金浪费。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整合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增收项目,让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从中受益。(艺兰李洪明)
新闻推荐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心相通公益基金”健康扶贫援助项目在镇安启动镇安患者一年减免超3000万
华商报讯(记者陈永辉)5月18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心相通公益基金”健康扶贫援助项目在镇安县启动,项目启动后该县每年至少有五六千患者将享受到健康扶贫援助。18日下午,镇安县城广场人声鼎沸,热...
镇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