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陕南镇安,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的现状,如何力争到2020年末,实现全县2.4万户7.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镇安县委和县政府面对群众的热

陕西日报 2015-01-07 23:48 大字

迎着冬日的暖阳,笔者走进“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陕南镇安。

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说:“县上针对贫困群众存在最为突出的五种类型,在‘精\’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通过移民搬迁、金融支持、合作社带动、园区承载、民生兜底这五种渠道,来实现脱贫目标。”

“五种模式”是怎样产生的呢?面对笔者的疑问,镇安县县长璩泽涛坦言:我们针对贫困群众存在的五种类型和如何帮其尽快脱贫总结摸索出来的。目前,这“五种模式”已成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行动指南。 

针对生存条件恶劣,是多数贫困群众致贫的一个根本原因,镇安县探索出***——

 “模式”一:移民搬迁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3487.3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有145个贫困村和低收入村、2.4万户贫困户7.7万贫困人口,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如何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经过调研论证,县委、县政府发现,生存条件恶劣,是造成多数贫困群众致贫的一个根本原因。为了有效帮助贫困户挖掉穷根,镇安县将移民搬迁与***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在给农民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做到基建与房建工程同步,实施水电路、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卫生室、活动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等离群众更近。对低收入贫困户,按照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采取共建或公租的办法进行搬迁,已有2010户贫困户实现了安居;对无劳力、无积蓄、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特困家庭,建设30-50平方米安置房,实施“交钥匙工程”;对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寒贫困区域的群众开展整体搬迁试点,按照“统一建房、差异补助、整体搬迁”的办法,引导贫困户整体搬迁,现已启动西口、茅坪、回龙、青铜关镇4处380户贫困户整体搬迁安置点建设。目前,全县已有7701户28808人从贫穷落后的高山地区迁入条件优越的河道公路沿线。

“我们从山顶上搬下来,盖起了楼房,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西口回族镇岭沟村群众杨绪学如是说。 

针对资金缺乏是制约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镇安县探索出***——

 “模式”二:金融支持

为有效解决制约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资金问题,镇安县从今年5月开始探索实施“制定一个规划,开发两种产品,探索三种模式,完善四大机制”为内容的储备金贷款支持***工作做法,加速了***工作进程,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受到省内外广大扶贫从业者一致好评。

县上自筹资金2500万元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由县农商行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为缺少资金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每户可贷款0.1-5万元,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最高可贷20万元,对贫困户脱贫带动力强的小微企业最高额度为200万元,每年可为贫困户发放贷款2亿元以上。农商行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优惠30%,政府给予贷款户50%的利息补助。

青铜关镇丰收村青年汪和春创办服装加工厂,申请***贴息贷款20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解决了4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丰收村移民搬迁点刘长卫等5户移民户利用靠近塔云山景区的区位优势,申请1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与省神州假日游公司合作发展度假休闲游,联合经营农家乐,举办秧歌、山歌等民俗风情文化活动,每户年净增收9000多元。

***担保贷款试点以来,全县已落实***贷款10450万元,其中为145个贫困村1835户贫困户落实贷款8800万元、扶贫带动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办理贷款1650万元,732户3580万元资金正在报审中。 

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业链条短、技能无保障、市场竞争力弱等实际,镇安县探索出***——

  “模式”三:合作社带动

产业增收是贫困户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业链条短、技能无保障、市场竞争力弱等实际,镇安县实施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工程,实现了组团发展。

永乐镇栗园村位于镇安县城以西3公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54户1384人,贫困户128户,占36%。“我们从128户中选择了61户作为扶贫对象,一对一结对子,依托优势精准产业,确定了乡村旅游、豆类加工、土法编织等12个家庭单元产业。”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该村积极实施土地流转,将分散的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成立了豆制品加工、畜禽养殖、农家乐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将土地、资金同时入股,既是股民又是工人,实现了双重收入。

茅坪回族镇茅坪村通过成立合作社,在集中搬迁点建设9000平方米公租大棚和公租圈舍,实行“统一建设、分户饲养”,带动了100户贫困户和搬迁户发展蔬菜和养殖产业。

目前,全县共发展东川镇罗家营村烤烟、木王镇栗扎坪村旅游、达仁镇象园村茶叶等合作社52个,社员4000多人,其中贫困户社员2450多人,实现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双赢。 

针对如何为贫困户创业就业提供平台,镇安县探索出***——

“模式”四:园区承载

针对如何为贫困户创业就业提供平台,镇安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建设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跳出农业抓扶贫,是促进贫困户就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他们依托镇云现代农业园区开展设施蔬菜种植、特色花卉、农业观光旅游等休闲农业服务,解决镇云沿线80多户贫困户就业。云镇花园2100户的移民社区配建中小企业孵化园,无偿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18栋,与企业签订贫困户进厂务工的比例不低于40%的用工合同,可解决搬迁户就业2000多人。已入住的9家企业解决就业776人,其中贫困家庭就业282人,人均月收入2300元左右。

今年,在全县推行搬迁点配套发展产业模式,19个镇在西洽会上成功招商68个引资65亿元,每个搬迁点都规划配建1-3家小微企业和主导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云盖寺镇花园社区居民朱代芳,今年7月份刚刚进入小区对面的中小企业孵化园打工。说起现在的变化,她喜形于色:“搬迁下来不仅环境好了,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工资呢。” 

针对因灾、因病、因学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镇安县探索出***——

   “模式”五:民生“兜底线”

因灾、因病、因学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镇安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民生保障“兜底线”。说起这个话题,镇安县委副书记马建琦认为,民生保障“兜底线”是我们扶贫工作的一道红线,不能让扶贫对象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也是我们对群众的承诺。为此,县委、县政府从制度层面给予保证。

民生保障如何“兜底线”呢?镇安县从三个方面“兜底”。一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1911户扶贫低保户,通过民生政策帮一把、扶贫开发送一程的措施帮助脱贫致富。对3946户低保户和4218户五保户实行民生托底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针对因病返贫,整合卫生、财政、民政、社保等资金600万元,建立县级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患者自付合规费用下降到15%以下,贫困户重大疾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三是针对因学致贫返贫,实施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助学、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困难家庭大学生助学贷款等项目,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和新入学当年救助面达到100%。(秦华)

新闻推荐

镇安西洽会揽金127亿

●本届西洽会暨丝博会,镇安县展出以花岗岩、秦绣、板栗、茶叶、核桃油等为主的特色产品,受到客商青睐,成功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127亿元。(谭显根陈风军魏华)...

镇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