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永丰服装加工厂 杨艳

商洛日报 2019-06-20 08:48 大字

父亲杨全升出生于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自幼家境贫寒,饱受疾苦。因老家连年受灾,缺吃少穿,实在无法熬下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1958年初,父亲跟随祖母逃荒来到洛南县永丰街。

初到永丰街,父亲和祖母借住在他人的半间土房里。祖母体弱多病,家里又没有任何收入,日子同样难熬。为了生计,父亲开始寻找能够养活母子二人的活计。

那时候,人们穿衣大多都是自己缝制,没钱买成衣。自家缝制衣服尺寸难掌握,做出来大小不合适,而且费时费布料,于是10多岁的父亲便萌生了做衣服的想法,永丰街的好心人也支持他。

父亲没上过多少学,文化底子薄,而且从小到大从未接触过服装裁剪,但是父亲心灵手巧,脑瓜子灵便,他下决心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好。于是,父亲借了钱,背上干粮袋子,徒步翻越秦岭去西安,到一些裁缝铺子偷偷看,悄悄学,又到书店买了《服装裁剪知识》《裁剪示例图册》等书籍,回到永丰街上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有的字儿不认识,有的图示看不懂,就请教永丰供销社的人。经过夜以继日地学习、琢磨,父亲终于掌握了衣服剪裁、制作的要领,大小比例、尺寸计算都搞得一清二楚。

掌握了这些,父亲便开始尝试着做衣服。先给自己和祖母做,不断摸索和总结,做得像模像样了,便开始接活给邻里做。那时候人们去裁缝店,都是拿着自己的布料做,父亲只挣一点手工钱,如果技术不过关,衣服做不好或者做失败,不但要搭上工夫,还要赔偿顾客布料。因此,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做到尽善尽美。

两年时间过去,父亲的衣服剪裁和制作已经小有名气,于是,1960年,父亲租了一间门面房做缝纫部,开始正式对外营业。

父亲的缝纫部一开张,便生意兴隆、客源稳定。人们的信任来自父亲的“三心”——热心、细心、耐心。父亲常说:“凡来店做衣服都是看得起咱,挣钱要有良心,要热情对待每一位顾客。”父亲对自己和店员的要求是:“顾客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裁剪必须做到尺寸不差半毫分,凡出店的衣服必须要让顾客满意。”凡进店做衣服的顾客,父亲都根据顾客的要求,再参考其年龄、体形、爱好,向他们推荐服装款式,直至顾客满意为止。

缝纫部给家里带来了收入,虽然微薄,但是已经能够生活下去了。父亲很快便成为人们津津称道的裁缝师傅,在这里成了家。结婚后,母亲也跟着他学技术,他剪裁,母亲缝制。

因为父亲技术精,做的活计好,而且为人诚实厚道,待人热情,县上经常邀请他举办裁剪培训班,为学员讲课;他还自己编写了服装裁剪技术资料和手工画册等,发给学员,为洛南培养了大量的服装剪裁和制作人才。

父亲的缝纫部影响不断扩大,由“夫妻二人店”发展到20多人,直至注册成立“永丰服装加工厂”。永丰服装加工厂是洛南少有的专业服装加工厂,开始批量生产,规模经营,其加工的成衣销往全县各乡镇的供销社以及渭南的罗夫、华县一带。父亲和母亲也转为正式职工,父亲还当了永丰服装加工厂的厂长,直至去世。

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服装厂每天都忙碌异常,热闹非凡。父亲忙碌而快乐,脸上时常挂着笑容,这种笑容是对自己职业选择的一种肯定,一种自信。

“诚实守信、精工细作”是父亲订的“厂训”,不论生熟顾客、身份高低、利润多少,都要热情接待,认真做好每一件衣服;“质量立厂、信誉第一”是父亲订的经营宗旨,他说:“没有质量就不会有厂子存在的理由,一定要竖起厂子的信誉。”

县民政局与永丰服装加工厂签订了冬寒救济棉衣制作合同,要求2个月内完成800套棉衣加工任务。父亲深知责任重大,组织服装厂全体员工每晚加班至12时。为了确保棉衣质量,父亲亲自把关验收,不够标准的一律退回,重新填充棉花,直至符合质量标准。第一批冬寒救济棉衣交付后,得到了县民政局的肯定,民政局将1977年之后连续4年的冬寒救济棉衣交给永丰服装加工厂制作。

父亲为人善良,又是苦出身,做生意看重的不是利润。凡来店做衣服的贫困人家,他一律免费。他还招收残疾人到厂子务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自从做了厂长,父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服装加工厂,起早贪黑,事必躬亲。他说,做厂子和做人一样,心地要善,为人要实,舍得吃苦,不计回报。由于长期操劳,积劳成疾,1981年冬,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时间已经过去近40年了,父亲的缝纫部已经成为记忆,他一手创办的永丰服装加工厂也早已消失。但是,在我们兄弟姊妹心里,那时的情景依然清晰如画,我永远记着父亲的聪慧和辛劳,父亲的诚实与宽厚,记着父亲曾经热闹非凡的缝纫部,记着父亲亲手创办、为洛南服装生产作出过贡献的永丰服装加工厂。

新闻推荐

高考青春的一个记忆

□山阳县中村中学高三年级毕业生李甜甜回想高考,高考到底是什么?是青春的一个印记,更是改变人生的一次奋力一搏;是一场漫长的...

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