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挂面镇 腊月人倍忙
挂面师傅郭生活正在晾挂面 记者 张红中 摄
中国有许多古老的方便食品,挂面就是其中的一种。进入寒冬腊月,秦岭山间乡村处处都能看见村民院落晾晒挂面准备过年的喜庆场面,成了农历新年前乡村一抹难得的记忆——
地处秦岭南麓的山阳县中村镇被称为挂面之乡。“从记事起,家家户户年关前都要做上一架挂面,每逢集日挂面摊前也是最热闹的。”中村镇人小杨告诉记者。
1月日即农历腊月十八,记者在商洛市嬴正食品公司负责人吉茂波引领下驱车前往探访该公司在山阳县中村镇的手工挂面师傅。车子进入中村镇境内,沿公路两边的村民院里几乎都晾挂着挂面。“这些都是零散挂面制作,一般都是自己家里和亲戚好友过年吃。”吉茂波说。
当天,记者在中村镇孤独山下的土桥村见到了传统手工挂面师傅郭生活。今年岁的郭生活和老伴吴存娃正往院里的架子上挂面,满院子的挂面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极其好看。“我家祖辈就有挂面的手艺了,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的挂面师傅,每年进入冬天后就开始挂面,开始时只在镇上的集市卖,由于质量好、分量足,后来根本就不用出门,需要的人都是上门买。”郭生活自信地说。
据吉茂波介绍,手工挂面是人们过节送礼的必备品,在当地有着浓浓的情感因素和风俗习惯,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在中村镇,如果女孩子第一次到男方家相亲时判断长辈是否中意,要看男孩母亲端出的是不是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挂面卧鸡蛋,老辈人相信挂面能够把女孩子的心牵住,卧上几颗鸡蛋,希望孩子们早日成亲,延续香火。”吉茂波笑着说。
采访中,郭生活告诉记者:“做挂面得依赖天气,夏季、阴天下雨、刮风、天气潮湿都不能做,盐水的比例也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整,一架面从和面开始,要经过揉面、盘条、上杆、分扦、拉长、晾晒等十多道工序。”“揉面是个体力活,要把拌好的面反复揉压,直到有气泡出现,盘条以三道为宜,搓条和盘条需要协作完成,因为要赶在太阳出来时把面挂到面架上晾晒,所以上杆绕条往往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就开始了,每道工序都要有足够的时间让面发酵;由于全是手工活,做工精细,所以产量较低。”吴存娃边挂面边告诉记者。
“以前挂面每年的收入大概在2万多元,足不出户就赚钱,还把娃供养大学毕业,家里生活好得很。”老郭乐呵呵地说。据郭生活讲,年加入嬴正公司的合作社后,销售也上去了,品牌也打出去了,年收入一下子提高到了4万多元。
“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完成六国统一之大业,率兵日夜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一日行至秦岭南麓,此乃山之阳面,日照充足。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细如发丝的面条,胃口大开便令其煮食,老汉将面迅速煮熟并浇以农家酸菜汤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后觉得酸香扑鼻,细滑爽口,美味无比。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手工挂面,因面形状长而瘦,故又称‘寿面\’,秦始皇闻后大喜遂重赏该老汉。从此地方官吏就将手工挂面连年进贡给朝廷,这就是我们新开发的手工挂面外包装有嬴政皇帝头像的‘皇帝面\’,以挂面生产的十二道工序和品牌故事,加上选用无添加剂的优质面粉,刚投入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吃面就吃皇帝面,皇帝面也成了山阳手工挂面的代名词。”吉茂波说。
冬日中午,走在还有积雪的山村,整个村子上空都弥漫挂面散发出的粮食香甜,看着远山的蔚蓝的天,听到村民端着碗热情的招呼“来,吃碗面再走!”瞬间心就醉了……
文/图 首席记者 张红中
新闻推荐
用科技推广激发渔民增收的后劲 ——山阳县水务局渔业科技***工作掠影
伴着中央***步伐,山阳县水务、渔业部门干部职工结合“两学一做”与全县***工作部署,通过渔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极大改善了全县渔业发展环境,激活了农业后劲,增加了农民收入。——基层渔业技...
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