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深山创造幸福 白志鑫

商洛日报 2019-10-22 06:08 大字

北宽坪镇社区工厂,留守妇女正在组装数据线。

搬进新居,何小莉想绣一幅漂亮的十字绣装饰房子。

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商州区大荆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采访,77岁的王新江老人正提着菜篮往回走。“我家是9月1日娃开学那天搬进来的,现在收拾得差不多啦!”他按下电梯按钮,笑着对记者说。从交通不便的山沟里搬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王新江的心情格外激动,连连感叹自己一把年纪了竟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王新江只是商州区移民搬迁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截至目前,商州区所有集中安置项目已全部竣工,达到入住条件并交付住房钥匙,实际入住8782户,集中安置实际入住率达99.91%。近年来,商州区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并积极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依托园区抓产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这是商州区“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最大的成就。

搬迁迎来新生活

秋日的阳光照进屋内,暖洋洋的一片。75岁的王竹叶老人正忙着把刚剥下来的玉米粒均匀铺撒在阳台的地上晾晒。“这下子再也不用怕雨淋了。”老伴王新江打趣道。他家5口人,儿子在外地打工,儿媳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老两口一手把孙女拉扯大。以前住在大荆镇东峪村,距离镇中心大约30里路,走路要走近4个小时。

“没搬下来以前,我从来没有来过镇上,也没有赶过集,在山沟里住了一辈子了,外头是个啥样子只能听人说,自己没见过。”王竹叶老人谈起以前的艰难岁月,老泪纵横。“感谢政府让我住进了这么好的楼房,坐上电梯就能到家门口。第一次逛街道、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在健身广场上锻炼身体,搬下来才知道生活有多幸福!”记者发现,在他们所居住的安置小区内,医院、幼儿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出去就是街道,文化广场、商场、小学、中学等,“一小时生活圈”布局完备。

近年来,商州区按照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原则,在靠近城镇、靠近园区景区、靠近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区域,合理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规范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压茬推进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两年全部启动,三年基本建成”目标顺利实现。同时,区上把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优先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为搬迁群众顺利入住创造条件。

“搬新”“拆旧”多波折

提起查根朝,三岔河镇闫坪村的村民们都觉得头疼。“他就是个懒汉,整天游手好闲。”“根朝跟他爸一样倔,油盐不进。”这个乡亲们口中的“懒汉”,是闫坪村一名贫困户,38岁的他还未成家,整天无所事事,在村里游荡,移民搬迁工作在他们村实施时,看着别人家都在忙前忙后地了解政策,签订协议准备搬新房,他却是破罐子破摔,坚决不搬。为了让他与80多岁的老父亲顺利搬迁,住进新房,驻三岔河镇闫坪村的商州区政府采购中心工作队员们费尽了心思。

“我每天上门讲政策、说道理,他走到哪我就跟到哪,说得我嘴都磨破了,好话说尽了,他就是不搬,哎!”包扶干部李建民说。为了让查根朝同意搬迁,工作队员们轮番上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只有改变生活居住条件,才有机会找到媳妇。”“只要你愿意,搬进新房就是你开启新生活的第一步。”包扶工作队还联系到当地承包土坯房改造工程的胡小军,让查根朝去他的工程队,引导他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后来,从开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现在每天积极上工,4个多月来,查根朝已经挣了1万多元。

对于特别抵触搬迁的群众,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请当地有威望的村民上门劝说,并组织公益岗位人员帮忙搬家具。提起搬迁工作,村干部张利平有一肚子话要说,“针对不愿意搬迁的群众,我们逐一突破,先从他们的困难入手,只要是我们能做到的,尽一切努力解决,然后再加以说服。”包扶干部倪德鹏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易地搬迁和旧宅腾退工作,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天天走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每晚回到办公室还要总结讨论明天的工作如何推进。“凌晨几点的三岔河我们都见过。”倪德鹏笑着说:“虽然当初费了好大的心思,看到他们现在过上好日子,我们心里也是甜的。”

在推进易地搬迁过程中,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不搬,生存艰难,可要让村民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舍掉老宅,不仅情感上难以割舍,还会改变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群众有担心、有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解开群众的心结,不仅需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还要让群众的心真正安下来。譬如,群众担心进城没活干,就把就业政策讲明白;担心搬迁后生活成本高,就和他们一起算细账;担心城里生活不适应,就带着他们实地看一看……群众最讲求实效,只要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搬出大山。

真心真情的服务,入情入理的分析,群众逐渐转变思想观念,纷纷同意搬迁,并很快住进了漂亮的新房子,其他后续工作快速跟进。到目前,三岔河镇8个村的易地搬迁户全部启动旧宅腾退工作,签订腾退协议352户,拆除复垦177户,复垦土地面积86亩。

拓宽“两业”富乡亲

群众“安居”了还要“乐业”,不仅搬得出,还要让贫困群众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商州区大力开拓产业和就业,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做大做强脱贫产业,着力推动就业创业。

10月18日,三岔河镇七星村骏景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摘新出的香菇,这里30多名工人里,有27名是贫困户,他们不仅认领了这儿的食用菌,还在合作社内打工,每天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财富。七星村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户共同种植,实现稳定增收,已经形成了共享发展、良性互动、互惠共赢的新局面。

在北宽坪镇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张水军每天都准时前往安置点附近的社区工厂做工,主要从事电子元件、数据线组装,每天能挣80元钱。妻子张爱凤是村上的保洁员,两口子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挪穷窝,换新业,好日子开始了。”车间内响起了张水军爽朗的笑声。2019年,商州区新开发公益岗位131个,优先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事社区环卫、安保、设施维护等工作,目前全区共有1131名贫困搬迁群众通过公益岗位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岗位促就业,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利用安置点配建商业铺面,加快推进社区工厂建设,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就地就业。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要让贫困户搬得出,还要让贫困户搬出后能致富、会增收。为此,商州充分调动和发挥大荆森弗公司、腰市润科、杨斜郁隆七大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周边搬迁群众发展万寿菊、油葵、菊芋等“订单式”产业,10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投资3亿元启动建设了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森弗公司与全区234个行政村27452户农户签订菊芋种植收购协议,1500多户易地搬迁户群众通过菊芋种植年增收1500至2000元;规划建设的商州区脱贫产业示范园年底前建成投产,可吸纳搬迁群众12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6万元,带动全区贫困群众1万户新发展中药材1万亩,户均可增收3000元。

新居新业新面貌

在北宽坪镇集中安置房里,39岁的何小莉正在全神贯注地绣着十字绣。

说到今年搬入新居,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何小莉的老宅是土房泥瓦,晚上都能看到星星,每逢刮风下大雨,便要顶上盖石棉瓦,地上接洗脸盆。去年5月,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坍塌,何小莉只得带着两个孩子在镇上租房子住,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她做梦都想把家搬到镇上去,但高昂的房价让她望而却步。

何小莉的梦想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因为符合搬迁政策,只花了1万元,他们一家四口就搬入了近100平方米的北宽坪镇集中安置房里。由于她腿脚不方便,镇上还优先安排她家住在了一楼。

“搬进来之后买了电视等新家具,这个十字绣就是给新房绣的,准备挂在客厅。”何小莉高兴地告诉记者,搬下来之后,自己终于从一名家庭妇女变成了一个“上班族”。她在社区工厂里找到了一份加工电子零件的工作,过上了“上楼回家吃饭、下楼进厂打工”的新生活。“自从搬进了新房,我丈夫也不用常年在外地打工,我们两口子都能在家门口挣钱,谁还想和家人分离呢?”对比之下,何小莉现在拥有满满的幸福感。

何小莉的经历,正是当地共享发展的成果。

不少贫困群众久居深山,城镇的安置房免费给钥匙都不敢住,“怕水电气太贵用不起,怕离开一亩三分地就活不下去。”北宽坪镇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针对这类问题,区上不但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培训,还配置了公益性岗位,专门解决这部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根据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政府出资对安置房进行简单装修,搬迁贫困户可“拎包入住”。

崭新的楼房、干净的街道、悠闲的老人、嬉戏的孩子、忙碌的工人……在商州区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现如今,商州区广大搬迁户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正稳步走在“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目标大道上,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商洛市整治虚假违法

本报讯(李一峰)10月16日,商洛市召开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着力推进广告治理。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等10个成员单位部...

商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