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创业带着村民一起富本报记者 肖云 费翔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一村人富才是真的富。”因为内心的这种渴望,3年前,商州区牧护关镇铁炉子村的包工头张书强毅然改行,抓住脱贫攻坚的有利时机,搞起生态养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17岁时,因贫穷所迫,张书强干起了运输行业,有一次,在修理设备时,他的一个手指不慎被机器切掉,看着不再完整的双手,张书强心酸不已,他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理解和他一样辛苦打拼的农民工兄弟。铁炉子村矿产资源丰富,有一次回乡时,张书强发现开矿、包工程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能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敢闯敢干的他看准商机,带领20多位村民组建了矿山服务队,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高工资。或赔或赚,几经浮沉,丰富的经历让张书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他不再是那个一心只为赚钱过好日子的毛头小伙子,“我想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2004年,经组织培养,张书强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从此,他更是以身示范,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2013年前后,商州区板桥镇遭遇泥石流,灾情十分严重,去了现场后,张书强率先捐款2000块。有一年冬季,铁炉子村贫困户寇军良的母亲在烧炕时,因双目失明误把房子点着,瞬间,三间土房全部陷入火海,所有财物被毁,张书强立即送去了1000元的爱心救助款。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了,政府大力倡导个人返乡创业,振兴农村经济。“我就想,自己能不能也为脱贫攻坚出份力。”张书强说,他找到村干部,说明想法后,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他先办了一个养羊场,但是由于市场波动太大,办场时肉价26元一斤,后来跌到了5元钱一斤,赔了100多万元,初次创业宣告失败。
张书强没有放弃,又开始筹划新的项目,“养猪很普遍,家家都能做,在技术上比较好掌握,如果把全村的人都带动起来,一家养个十来头猪,都比打工强。”在养羊场的基础上,张书强又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养猪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33岁的小伙金瑞涛以前在外地打工,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去年5月,他回到家乡应聘到养猪场做了一名技术员。“这里离家近,老板开的工资也高,一个月拿4000多元,还管吃住,我很满足。”杨忠利家里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很大,受文化程度限制,他多数都在建筑工地做苦力、打零工,即便这样,工资也很低。现在,杨忠利在养猪场做了一名饲养员,干的活不再像以前那么苦,工资比以前还多了1000多元。“以前长年在外,只能定期给家里寄点钱,现在能经常回家,看缺啥买啥,照顾家里很方便。”
现在,张书强的养猪场存栏有100多头母猪,500多头肉猪,年出栏1000—1600多头,一切都走上了正轨。隔段时间,他就开车将化粪池里的有机肥送到村民的地里,省了成本肥了庄稼。“最近,我就着手免费给有能力、有意向的养猪户发放小猪仔,逐步把村民们都带动起来养猪,让养猪成为铁炉子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张书强说。
新闻推荐
2014年9月,商洛的陈女士在长安银行商洛分行以商铺抵押方式贷款18万。今年4月,陈女士再办贷款时,发现征信报告上的担保类型从...
商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