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 商洛 让发展有“温度” 让幸福有“质感”

陕西日报 2016-03-02 18:1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岚

商洛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连续5年工业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连年排在全省首位……这一个个充分显示商洛“十二五”发展成就的数据,标志着昔日贫穷落后的商洛已经走在了追赶超越的前列。面向“十三五”绘就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商洛人不畏挑战,正在向着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的目标迈进。

  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增强追赶超越发展“温度”

2015年10月23日,全长约79.092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的山(阳)柞(水)高速宣布开工。这是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18条联络线之一,也是连接福银高速、包茂高速和沪陕高速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

位于商州区沙河子镇的商洛电厂项目,是商洛市“十二五”期间确定的重大战略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分两期建设。去年10月商洛电厂一期项目启动后,征地拆迁、环境保障、基础建设等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陕西省最先进的环保、绿色、节能发电厂,对陕南电网的用电平衡和用电安全稳定将发挥更大的保障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山柞高速、商洛电厂项目陆续开工,西武客专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商丹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评审、镇安抽水蓄能电站辅助性工程先行启动,商洛人民翘首企盼的事关商洛未来发展的“五件大事”取得重大突破。在过去的5年中,商洛在交通、水利、电力、环保和产业发展等领域,兴建了一批补短板、蓄势能的重大项目。途径商洛的西康、西宁铁路复线建成运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9公里,商洛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昔日交通短板已成为竞争新优势。

“十二五”期间,商洛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聚全市之力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以商丹工业园区为骨干、15个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市域、县域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推进了企业集中、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全市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产值已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9%,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到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户,较2010年增加89户,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5.7%和25.4%,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2015年12月30日,商洛城建史上单项投资最大、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市政工程——环城北路建成通车,一下子把中心城市框架拉大了3.5平方公里。作为商洛“一体两翼”中心城市战略重要支撑的312国道商州至丹凤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307省道商州至洛南改扩建工程,眼下工程建设也是热火朝天。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商州和丹凤、洛南城乡一体发展的城市新干道。同时,“十二五”期间,商洛的县城、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实现了全覆盖,2个县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12个镇进入全国重点镇,建成新型城乡社区690个、美丽乡村22个,35万农村居民成为新市民,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5%。

据商洛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间,全市一大批促投资稳增长的基础建设和产业项目逆势而进,聚集了增长势能,支撑了长远发展。“十二五”期间,商洛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总量是2010年的2.2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2%和21.5%,总量是2010年的2.1倍和2.6倍。全市经济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支撑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工程建设彰显人民群众幸福“质感”

摆在记者面前的一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5年,商洛市民生工程投入达149亿元,增长13%,是2008年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十二五”期间,商洛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坚持“两个80%”不动摇,以时限倒逼进度,用目标夯实责任,强化资金保障,落实政策措施,狠抓工程实施,有效确保了促进就业、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等十大领域民生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创业形势严峻的困境,商洛市迎难而上,深入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潮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走进商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快递服务等新业态快速兴起,“十二五”末全市电商企业达到383家,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商洛市全面深化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行动,突出政策、产业、技能、信心、信息扶贫五个重点,市、县区、镇办三级986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扶924个贫困村,3.21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包扶7.28万户贫困户,因户制宜、瞄准病灶,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46.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市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6896元和7732元,分别增长8.77%和9.91%,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在社会保障方面,商洛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全面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达到400元和500元,新农合参合率100%,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按标施保和应保尽保,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

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快速均衡发展。全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普通高考上线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启动实施。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顺利开展,7所县级综合医院、5所县级中医医院、2所县级妇幼保健院建设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商洛市把陕南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使6.9万户居民通过安居工程迁入新居,9.2万户33.6万人依靠陕南移民搬迁告别深山,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商洛实施的这几项重点民生工程均走在了全省前列。

最令商洛人骄傲和自豪的,是商洛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2015年,商洛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继续位居全省首位。近5年来,全市大力实施“碧水、蓝天、清洁、增绿、循环”五大工程,真抓实干,铁腕治污,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县城均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并投入使用,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县县建成垃圾污水处理厂的市。全市还率先在全省完成了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拆改任务,全面实现了城区禁烧烟煤目标,淘汰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市级财政每年设立环保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实施污染防治,使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一江清水供京津”作出了重大贡献。市上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面实施城周绿化三年规划,推进农村清洁和生态建养工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生态、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如今在商洛,清洁的水质、翠绿的青山、最美的蓝天,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最直观的体现。

 打赢四个攻坚战  确保实现“四个翻两番”

2月下旬刚刚结束的商洛“两会”,绘就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全市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追赶超越、绿色循环发展主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好现代工业、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城镇化、精准脱贫“四个攻坚战”,努力实现“四个翻两番”和“五个再提升”。即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比“十一五”翻两番;实现产业结构、内生动力、公共服务、生态质量、开放水平“五个再提升”,让商洛经济发展更有“温度”,人民幸福更有“质感”。

——坚持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商洛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培育壮大新型服务业态,打造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在陕南建成创新型城市,商丹园区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建设新跨越。商洛市以实施西商一体化发展为引领,做强“一体两翼”中心城市,推进商丹园区创新发展,支持洛河园区扩容提质,倾力打造丹江、洛河两大产业长廊。坚持精心规划、精美建设、精细管理,支持各县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精品县城,壮大县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名镇、特色产业强镇、边贸物流重镇、生态宜居新镇和美丽乡村。围绕互联互通、平衡发展,统筹抓好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市上按照“保护一江清水、呵护最美蓝天、守护秦岭绿肺”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矿产建材业绿色化改造,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统筹实施治污碧水、降尘护蓝、生态修复、农村清洁、节能减碳等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69.5%,让绿色成为商洛最绚丽的色彩,让“商洛蓝”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开放发展,增强竞争发展原动力。未来五年,商洛市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推动商洛二级陆路货运口岸建成通关,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区域。把改革作为开放的核心举措,系统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扎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为开放营造更好的环境。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突出绿色招商、资本招商,探索境外招商。“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20家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2500亿元。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8%。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发展成果惠民生。“十三五”期间,全市将以“双包双促”为抓手,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把移民搬迁作为治本之策,确保26.1万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实现脱贫;把产业脱贫作为关键之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既能脱贫又能致富;把生态补偿作为新的路径,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让贫困群众从“绿色银行”中获得更多收益;把教育脱贫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从学前到大学到就业“一条龙”帮扶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举措,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应保尽保。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确保2020年前7县区全部脱贫摘帽,4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新闻推荐

商洛比亚迪:有“锂”走遍天下

商洛比亚迪有限公司厂区一角(资料照片)本报记者李岚从商洛市商州城区出发,沿比亚迪大道东行8公里,便到了坐落在商丹循环工业园区的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3月2日一大早,记者在位于厂区西侧的锂离子...

商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