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感动你我 致敬“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报记者张梅
今年5月开始,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共同组织开展了2018年“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通过层层选拔,此次活动共评选出30名长期扎根陕西,扎根基层一线,事迹感人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代表。
12月7日,在“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现场,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得2018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科技工作者。
勇攀高峰矢志报国
“创新创业有艰难,勇攀高峰不怕难……在科学的大路上,成功来自不懈奋斗,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我国反坦克导弹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表示。
他的这段话,也是自己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的感言。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兴治参加我国反坦克导弹研制工作,先后担任红箭-8、红箭-9导弹研制工作总设计师,见证了红箭系列的从无到有。王兴治在回忆录《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写道:“这(红箭-8)是我从事的第一个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正确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王兴治把这种精神贯穿以后的工作始终。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科研一线。
2018年8月28日23时04分,西北工业大学“魅影”团队太阳能无人机“魅影6”,在陕北毛乌素沙区边缘地带,经历了19小时34分的全自主飞行,顺利回收,刷新了国内最长续航时间记录,为实现太阳能无人机全年跨季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魅影”团队的队长就是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洲。周洲率先开展了我国某类多功能无人飞行平台,特种攻击型无人机、新能源无人机和特种无人机综合设计技术中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不断攀登着高性能无人机领域的科学高峰。
“我是一位从事植物保护教学科研的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广袤的田野既是我的研究战场,也是我的力量源泉,只有扎根田间地头,才能结出科研硕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表示。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我国小麦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康振生带领团队瞄准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顽强攻关30年,破解了被称为“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推动我国的小麦病害特别是条锈病、赤霉病防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专家刘站国、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汤慧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懈奋斗,攀登了一座座科学高峰,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坐“冷板凳”练真功夫
“国医大师”张学文在中医治疗的“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半个多世纪,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张学文提出的“颅脑水瘀论”,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研制的“出血热预防片”和“小中风片”,填补了中医预防出血热和治疗小中风的空白。60多年来,他弘扬传统医学,在中医急症、脑病、温病、疑难病等领域均有颇高造诣,被称为“中医急症高手”。
“文物修复是一件认真细致的工作,一定要经得起自然环境和时间的考验,要怀着敬畏之心长久坚持。”说起自己的研究成果,“文物修复大师”李玉虎表示。这位从1983年起从事档案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科技工作者也有着把“冷板凳”坐“热”的坚持和执着。针对文物、档案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长期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和档案文物保护的重大社会需求,他带领团队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文物和历史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刘建妮看来,坐得住“冷板凳”是对科研工作者基本的要求。她就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坐“热”了“冷板凳”,取得了创新性的重要成果。刘建妮在《自然》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为节肢动物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除了专注科研之外,她还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科普工作上。她常说:“科研不应该是科学家的自娱自乐和自我认同,而应该是全民共享的社会财富和精神食粮。”
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技术工作的王文利、从事煤化工新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的韦孙昌、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医师师娟子……他们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科研领域,取得一项项可喜的成果,从而推动学科发展,造福社会。
扎根基层造福百姓
在此次“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名单中,有一批扎根在基层的科技工作者。
“要想多打粮,赶紧找老梁!”很长一段时间是渭北旱塬农民的流行语。农民口中的“老梁”就是咸阳市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育种专家梁增基。梁增基从事小麦育种50余年,先后突破小麦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等难题,培育的旱地小麦麦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被当地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称为“旱地麦神”。“想要搞创新,干一番事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正是坚定着这个信念,南方出生的梁增基扎根黄土高原,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能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上的难题,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打心底里高兴。”出生在洛南县保安镇农民家庭的文家富,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家富是商洛市植保植检站站长,被称为病虫监测预警的“领头羊”。多年来,他坚守在病虫害防治一线,八年时间整理了前辈积累的近30年的病虫害监测资料,建立了系统的监测档案,实现了一病一虫一档案,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只要接到电话求助咨询,他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面普及科学,手把手示范指导。据统计,文家富每年培训“土专家”150人次,培训农民1200多人。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探索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和下沉的做法,开创了陕西省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联姻托管”的先河。2015年,宋锦宁带领34名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到韩城,成立西安交大一附院韩城医院。在他们的努力下,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三甲医院的管理模式被带到基层。为了让更多基层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他还经常组织医院专家到乡村举办大型义诊活动,帮助群众进行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普及防治知识,指导规范用药,尽自己所能为就医条件困难的群众提供优质实惠的医疗服务。
正如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崔鸣在发言中所说:“正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关心、支持和爱护,才使像我一样的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和施展才能的平台。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奋斗在科技创新第一线,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韩建军通讯员刘卫锋屈万龙)近日,洛南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一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被告人...
洛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