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丹凤县产业脱贫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

三秦都市报 2017-08-17 02:07 大字

“产业是地域经济的‘发动机\’,更是群众脱贫增收的‘摇钱树\’。”昨天,六盘山片区政协精准扶贫交流推进会考察组成员,在考察过丹凤县产业脱贫的“三驾马车”模式后感慨道。

发展产业是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必须立足“增收可持续”,千方百计让富民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贫困户种上了大棚菜年均增收1.1万

走进棣花镇万湾利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错落有致的日光温室大棚内,青椒、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贫困户们和基地员工正忙着采摘新鲜蔬菜。

合作社经理李刚告诉记者,从去年冬季以来,村里有26户贫困户相继成为合作社社员,自己经营管理大棚,合作社为每户无偿提供蔬菜种苗及技术服务,签订成品蔬菜种植与销售合同,按保护价回收贫困户成品蔬菜,收入归贫困户所有。

“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我们将大棚分为‘帮困棚\’、‘创业棚\’、‘承包棚\’三类,根据贫困户类型区别对待。”李刚说,目前合作社带动的26户贫困户已发展大棚设施蔬菜种植27亩,露天蔬菜种植38亩。通过农户自主经营和基地管理保价回收,年户均增收达1.1万元,贫困户依托蔬菜种植基地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脱贫致富。

考察组成员认为,这种“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将种植户与合作社利益结为一体,使农户与合作社相互促进,不仅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还开启了精准脱贫的新模式。

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整合和带动能力。在产业扶贫的大旗下,没有龙头带动,就很难推动产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葡萄甜了贫困户的心

正值八月葡萄成熟季,丹凤县棣花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内,绿树荫浓的葡萄园里一片硕果累累的景象。

“我们的葡萄个大色匀还很甜,大家可以尝尝看。”看到六盘山片区政协精准扶贫交流推进会考察组成员来到自己的展位前,丹凤县绿怡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叶军海急忙上前招呼。

“你这个合作社吸纳了多少贫困户?现在葡萄价钱怎么样?亩产收入能达到多少?”一些成员的提问,道出了考察组此行最关心的问题。

丹凤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近年来,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根本之策,形成了拉动群众增收的三大产业扶贫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华茂模式”,现代产业园区承载型的“棣花模式”及合作组织联盟型的“万湾模式”。

“在我们县的脱贫工作中,产业脱贫比重达到60%,产业脱贫、产业富民对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就要通过发展产业,把群众嵌在产业链上,确保他们能脱贫、脱真贫。”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向考察组介绍,在脱贫攻坚中,丹凤县立足资源优势,在特色产业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建立起贫困户与产业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全县85%以上的贫困户都有致富产业或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也有效破解了“龙头企业(园区)连接带动贫困群众难”的问题。

叶军海以他的合作社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葡萄地最低产量4000斤,按市场价5块钱一斤来算,葡萄最低亩产可以达到2万元,除过葡萄,我们还带领群众种植产量大的桃子等,同时发展果园套种中药材等多种林下种殖,多渠道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给贫困户找到长期收益的路子

作为商洛市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之一,华茂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丹凤县赵沟村213户691名贫困群众的脱贫任务。为给贫困户找到长期有收益的路子,去年以来,该公司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有效联结三方,通过探索产业扶、大户扶、就业扶和保底分红、保险保障的产业扶贫新机制,让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本报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秦岭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

本报讯(记者王倩)2016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商洛市全面启动秦岭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重大决策,期望通过秦岭特色小镇这一载体,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转型,统筹城乡一体...

丹凤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凤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