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群众筑起“生命屏障” ——商洛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实

陕西日报 2017-05-25 07:10 大字
治理后的沟道。

地质灾害防治演练现场。

  商山洛水,是商洛251万人民的根。长久以来,商洛人民不断同大自然作斗争,逼退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家园,谱写了一篇历史的颂歌。

  据地质灾害详查资料显示,商洛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4.6%,其中高易发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9.7%。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35处,威胁到12184户57953人55216间房屋、5620米公路、30所学校、8个企事业单位,潜在经济损失约15.08亿元。特别是2010年7月23日的强降雨,商洛15个乡镇降雨量超过100mm,其中丹凤县全县2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85亿元。

  保百姓平安,灾难的历史不能重演。近年来,在与地质灾害战斗的过程中,商洛创造并积累了一个个经验,受到各方关注。5月25日至26日,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在商洛召开,商洛在会上介绍了其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安而不忘危,地灾防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地灾防治中,商洛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早部署、早准备、早防范,牢牢把握了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的主动权,以便在特大地灾来临时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

  商洛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是地灾防治责任主体”的原则,落实“党委领导、政府防治、部门协作、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将全市地灾防治管理网络和网格划分为市、县区、镇办三级网络和镇办、村社两级网格,实现地灾防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死角、全覆盖。市、县、镇三级政府均成立了地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突发性地灾应急指挥部,国土资源部门也成立了地灾应急调查小组和应急救援分队,将各项责任层层落实到县区、镇办、村组及每个监测员,切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人。

  商洛所辖各县区在地灾防治工作中,也根据各自实际,筑牢地灾防治的“生命屏障”。柞水县针对地处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采取以“村(社区)级监测责任人—隐患点监测员—小区以楼为单元明确楼长—以家庭为单位明确户长”的四级网格模式,层层落实责任,逐点、逐楼、逐户健全人员信息档案。洛南县对全县118处地灾隐患点开展调查评价,逐点建立档案。并以镇办为区域,全面夯实镇办、村组、国土所、矿山企业防治责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地灾防治同样离不开基层百姓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柞水县乾佑镇的广大群众对2016年省国土资源厅、商洛市国土资源局举行的突发性地灾应急演练活动记忆犹新,他们也希望这类活动多组织,多学些地灾防治经验和应急救援知识。

  不仅柞水县,商洛其他县区也通过演练、培训宣讲等多种形式,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提高基层政府应急指挥能力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能力。短短3年来,商洛共开展应急演练1136场次,参加演练的干部群众达13.28万人,开展各类宣传1158场次。其中商南县推出的“全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百村培训行动”已然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灾防治的知名品牌,深受群众欢迎。

 防患于未然,在册隐患点5年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加强预警预报是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多年来,商洛坚持从地灾防治日常工作入手,采取“土洋结合”“群专结合”等方法,不断加大监测预警力度,全市在册地灾隐患点连续五年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

  邵汉民是商洛市商州区民主村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十几年如一日,跑遍了该村所有沟沟岔岔,避免了上百起地灾事故。在商洛,像邵汉民这样的地灾监测员就有1600多名,以确保地灾防治定点、定人、定责、定时,每个环节、每个部位都有人管、有人看、不空档。

  商洛各辖区在提高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上也在不断探索。商州区创新“金字塔”式群测群防应急避险体系,在每个地灾隐患点设有一名监测负责人,由监测负责人下辖3名中心户户长,再由中心户户长下辖3名户长。一旦隐患点有险情变化迹象,监测员及时报告监测负责人,监测负责人报告给村委会、国土所、镇办政府。监测负责人根据险情保护情况和上级的命令,及时向中心户户长发布撤离避险信号,中心户户长再下传到每一户群众,并负责协助群众迅速撤离,保证了信息及时迅速传达到每一户群众。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如今,商洛在全市危重隐患点建立了74处简易监测示范点、2处专业监测示范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级地灾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将地灾基础数据、监测预警、宣传演练、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全部集成到信息系统中,实现了一张图、多模块、直通车管理功能。尤其是地质环境一张图,将128个气象雨量站数据、17座重要水库、70处重点尾矿库和威胁100人以上的81处地灾隐患点叠加在一张图上,实现数据共享,为各级领导应急指挥、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防灾减灾、主动避险提供了准确预警。

  此外,商洛还建立了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和指挥中心,可及时应急会商、快速发出指令、适时传输现场图像。先后购置了卫星通信指挥车、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设备和装备,通过无人机和单兵设备,可将灾害现场的图像及时传递到市地灾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应急调查、处置、救援快速化、专业化。几年下来,商洛已成功预报各类地灾38起,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治则安其本,走出地灾防治+的统筹施策防治路

  综合治理是减少地灾隐患点存量的有效途径。商洛按照“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大力实施地灾综合治理项目,积极主动防灾减灾,走出了一条地灾防治+的统筹施策防治路。

  回望2010年7月23日丹凤县遭遇的那次特大灾害,丹凤县竹林关镇几乎沦为一片废墟。如今这里,一个经过竹林关人双手重建的新家园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这正得益于商洛在地灾防治中探索出的地灾防治+的治理新路子。

  商洛创造性地将地灾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项目等有机结合,具体到丹凤县,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以美丽乡村为视角,抢抓政策机遇,整合多个部门建设资金,积极探索融地灾防治、产业开发、科技示范、监测研究、成果展示、旅游观光、群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整合国土、水利等部门建设资金,全力打造桃花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竹林关桃花节已跻身于2017年秦岭生态旅游节十大品牌系列活动。如今这样的治理之路也在更多的县区得以推广。

  2011-2016年,商洛通过开展项目治理、加快矿山恢复治理等举措,全力推进辖区地灾防治。其中矿山恢复治理已累计缴存恢复治理保证金2071.02万元;争取中省市县财政以及企业等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77个,投入资金44586万元,确保了治理一处、消除一处、平安一方。

 重建家园梦,让商洛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最美城市

  白墙黛瓦的农宅、平坦宽畅的道路、水清岸绿的小河……徜徉在商南的广袤山乡,一座座别具风格的移民安置小区尤为引人注目,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风景。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商南县把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高标准推进,大力度实施,使一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走出大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如今,商南已有549户3249人完成地质灾害移民,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借助推进避灾移民搬迁,成就群众安居梦想,商南县的做法在商洛并非个例。

  商洛从2011年开始,就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主动避灾和扶贫搬迁有机结合,在全市实施移民搬迁。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搬迁群众40余万人,其中受地灾威胁群众1.57万户5.96万人。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移民群众,不仅实现了“住新房、进社区”的安居梦,正朝着“挣票子、奔小康”的致富梦阔步前行。

  “十三五”期间,商洛共需搬迁97234户327932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76084户255000人,避灾搬迁9617户32892人。面向未来,商洛按照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一举多赢的总体思路,科学选址,统筹推进扶贫、避灾、生态三类搬迁对象,持续加强安置区产业配套力度,确保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一系列举措有力确保了居住在地灾隐患点上的群众彻底远离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威胁,真正过上安心舒适、更有尊严的新生活。

  如今,秦岭南麓、丹江源头,洋溢着浓郁“秦风楚韵”的商洛,正以古老而年轻的姿态向前奋进,成为国人仰慕已久的集旅游、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重要目的地,也成为当地百姓长久安居乐业的美好福地!

  (乔佳妮 刘涛)

新闻推荐

勉县警方破获跨三省流窜盗窃案

  本报汉中讯(谢亮记者陈卫平)日前,勉县警方经过缜密侦查、细致研判,成功抓获跨三省流窜盗窃犯罪嫌疑人王某军,成功破获跨三省系列溜门入室盗窃机关单位办公室财物案件10余起,涉案价值3...

丹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