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丹凤“五个结合”铺就陕南移民搬迁幸福路 ——丹凤县竹林关镇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调查

陕西日报 2015-12-15 18:26 大字

远眺移民小区

 策划/郑晓燕 文/马宏涛 樊利仁 陈鑫 图/彭刚军

深秋时节,走进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示范点,一幅五彩斑斓、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便在这里徐徐展开……

您瞧!江北的一边,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房;江南的一边,是由一排排古建民居、水景街区组成的古镇水乡美丽乡村;靠近东边,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桃花谷旅游景区;临近西边,是正在加紧筹建的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环顾四周,州河北林业生态示范园、丹江漂流、陕南移民新区、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浓墨重彩勾勒蓝图 “五个结合”开启新篇

丹凤县在实施竹林关镇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摒弃了陕南移民搬迁“单打独斗”现象,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尽量把与陕南移民搬迁有关的“共生体”结合在一起,实现“富裕搬迁”的终极目标。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丹凤县把陕南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景区打造、产业园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铺就了一条带领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路径”。

坚持规划先行,大手笔、高起点打造竹林关镇陕南移民搬迁示范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社区、幸福新村。

按照“同步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要求,丹凤县把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首先布局在“靠近交通主干线、靠近滨河水岸、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产业园区”的竹林关镇江滨北岸,突出提高集中安置率、统规统建率、城镇化安置率、楼房化安置率、避灾安置率、特困户安置率、工程招投标率“七率”,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和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社区“四区同建”,着力改善群众生活,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效益“共赢”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丹凤县同步规划并聚全县之力加快实施以竹林关江南美丽乡村、桃花谷旅游景区、州河北林业生态示范园、张塬特色产业园区等,按照“挖掘竹文化、打造水景观、提升桃花谷、重塑古村镇”的思路,着力打造一个“商贸古镇、碧水修竹、万亩花海”为特征的美丽家园。

城镇拉动“强筋壮骨” 宜居新城“铿锵有力”

竹林关镇地处丹凤、商南、山阳三县交界和丹江河、银花河两河交汇之处,交通快捷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因此,竹林关镇江北陕南移民新区成为了移民搬迁的“风水宝地”,先后带动周边镇村、邻县群众移民落脚此地。

竹林关镇江北陕南移民新区规划占地面积619亩,计划搬迁安置群众5000户。在工程推进中,丹凤县实行“书记担责、县长主抓、常务副县长一线推进”和“五部门”联合督查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季度点评、专项视察、年底交账”制度和“红旗奖励、黄牌警告、流动管理”奖惩兑现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压茬推进、主动推进、超前推进。县上紧盯搬迁安置房、配套项目、产业培育、后期管理等重点环节,协调解决规划设计、资源整合、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镇书记、镇长主动担责,抽调一班人抓好移民搬迁对象核查、政策宣传、物业管理、项目建设等工作,压茬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向规范化迈进。落实了各镇、相关部门和县移民办主体责任,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逐镇逐点进行点评分析,严格考核兑现,有力地保障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在民居建设上,按照单家独院、多层安置、高层住宅楼多种安置模式和多种户型设计,以确保不同人群自主选择安置模式、户型和面积。同时,降低搬迁成本,确保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地区和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群众能够顺利搬迁。对五保户、特困户实行了“交钥匙”工程,确保他们的搬迁安置得到有效解决。竹林关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启动以来,已经实施一至五期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安置边远山区群众2488户,其中地灾避险移民874户、洪灾避险移民607户、扶贫移民404户、生态移民603户、“交钥匙”工程410户。

同时,按照“生态宜居示范区”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着力完善设施配套,将江北移民安置点所在地老村改造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实现了新区建设与老村改造统筹推进。在配套建设方面,对江北移民安置点水、电、路、视、讯、河堤、垃圾、污水处理厂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超市、卫生室(医院)、商贸市场、避灾广场、公厕以及公墓、殡仪馆等公共服务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的江北二桥南岸河堤加高加固、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和水文化景观工程正在实施,张塬大桥改扩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商贸综合市场即将投入使用,一个环境优美、居住舒心的陕南移民安置小区更加令人赏心悦目。

 美丽乡村与之“共舞” 幸福家园“花团锦簇”

年初,县委提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不仅要把山区群众搬出来,更要让搬迁下来的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信心、更有尊严。”

按照这一思路,丹凤县整合资源,举全县之力,在竹林关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对面打造古色古香的美丽乡村,使移民搬迁新区与美丽乡村举目可及、遥相呼应。

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三横四纵”街路格局,按照“修旧如旧”思路,对老街、丹水街、康乐街、中心街用青石铺设,打造步行观光休闲购物街,埋设雨、污分流管网和电力、通信网络、人饮管网,实施引水入城,打造中心街水景观一条街;先后实施了古街改造和418户明清风格古建民居改造,布设小品景观,建成了竹林水景、丹水美食、打柴廊道民俗手工、老街商贸产业四条业态明晰的商业街,修葺了杨泗庙、城隍庙等历史遗迹,实施了桃花谷景区、林业生态示范园提升工程,修建生态河堤3.5公里,形成两河交融、山水相依、碧波荡漾的新区山城景观。在银花河南北两岸种植万亩油菜花、菊花,辅以竹工艺点缀、竹子主色调绿化,再现了“古镇老街、绿竹白墙、小桥流水、花海漫游、移步换景”的“江南印象”。

不到一年时间,一个集“山水风光、生态田园、古村保护、休闲旅游”等多形态为一体的竹林关村美丽乡村便脱颖而出,成为了丹凤县乃至商洛市的一张崭新“名片”。

漫步在竹林关移民新城旁的美丽乡村中,清澈的泉水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仿古街中欢畅地流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正陶醉于美丽乡村,飘着一缕缕清香的小吃一条街人来人往,随处可见的生意人忙碌地吆喝着……

产业园区生机勃勃 ***“活水之源”

丹凤县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丹凤县十分重视移民户增收就业问题,围绕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商贸、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让更多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按照“分类帮扶、产业到位”的要求,在移民搬迁每栋安置楼一层配建17平方米至31.8平方米不等的商业门面房供搬迁群众选择,发展个体经营。移民搬迁户柯宽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2013年5月份从20公里外的花瓶子镇搬来,经营着一家“舒而美家具店”。他说:“我的店是中秋节前开的,当时新区只有几个家具店,可这才几个月工夫,家具店都开到20多家了”,柯宽荣进而分析道,“以十年移民搬迁计划来说,我这卖家具的红利期,至少得有十五年吧。”

依托桃花谷景区、州河北林业生态示范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移民户发展商贸三产增加收入。目前,在竹林关陕南移民小区内,已经有18户移民户开办农家乐和小饭馆、12户移民户开办了农家小超市、30户移民户从事运输业服务、4户移民户从事建材经营、近千户移民户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景区开发中找到合适的“岗位”。

丹凤县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组建产业协会,把丹水社区富余女劳力组织起来,组建了丹水社区十字绣协会,正式会员120人,每个会员年增收800元;谋划筹建劳动密集型的江北产业园区,建设凯农魔芋精粉深加工厂,可安置就业300余人。同时,积极培育新区消费市场,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带动更多移民户就业,满足周边群众消费需求。发挥凯农魔芋精粉加工公司和江北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公司化运营等模式,筹建10户民俗手工特色农家大院、30户以上特色小吃一条街商铺;建成光网端口360个,接入用户300户,发展电商经营点3户,并通过发展电商经营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营销,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的“双赢”局面。

如今,随着丹凤县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的同步推进,一批批生态宜居家园、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丹凤,将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绝佳选择!

新闻推荐

现代农业鼓起丹凤农民致富钱袋子

本报讯(记者李毅利通讯员李冲何衍贵)近年来,丹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等方式,农村经济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龙...

丹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