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一民和曾经的民国足球奇迹

各界导报 2015-10-09 21:12 大字

马一民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等合影。左一为程思远、左三为马一民。(1983年)

上世纪30年代由马一民担任领队的北宁足球队曾经连败日本球队而名震海内外,为中国足球写下了极其可贵且值得自豪的一笔。日本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载文要日本体育界认真检讨,为什么国家队会输给中国的一个铁路球队?当时的驻日代办杨云竹亲赴北宁队驻地祝贺,并对马一民说,“你们一个铁路足球队能战胜日本国家队,这说明中国必将兴隆。"

□翟正荪 马正

马山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人。

一口纯正的京腔。眉宇间带着马家后裔那种特有的干练和执着。

马山的根在陕西丹凤县,其祖父马彦翀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陕西招讨副使。他的父亲马一民也很了不起。上世纪30年代由马一民担任领队的北宁足球队曾经连败日本球队而名震海内外,为中国足球写下了极其可贵且值得自豪的一笔。而这一切,至今鲜为人知。

时值仲夏季节,一杯清茶,侃侃而谈。来自京城的马山向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

马山告诉记者,少年时代的马一民聪明好学,思想敏锐,10岁离开祖籍丹凤县,随祖父赴北平读书,1921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保定中学开除,后转入上海浦东中学。1924年马一民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

大学时代的马一民血气方刚,是位以天下为己任的进步青年,经历过震惊全国的“3·18"惨案。

1926年3月18日,数千北平学生和市民集合于天安门前,参加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召开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丧权辱国的群众大会,声讨“八国通谍"。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到段祺瑞政府门前广场请愿。执政府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马山说,他中学时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父亲曾给他详细讲述了“3·18"惨案的经过。父亲马一民当年参加了这次集会和游行。在铁狮子胡同,马一民还和刘和珍胳膊挽胳膊地走在游行队伍的第一排。后来枪声响起,游行队伍四散,慌乱中,马躲过了子弹,和他一起游行的刘和珍却倒下了。

青年时期的马一民热衷文艺体育,当时曾积极参加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发起的“话剧运动",组织过学生剧社,主编过北京《世界日报》的《戏剧周刊》。然而,使他声名鹊起并终生难望的,则是足球。

马山告诉记者,1930年夏,父亲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宁(北平至辽宁)铁路局(驻天津)任秘书。父亲平时热心体育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北宁铁路局增加了许多体育场地和器械,经常开展各项比赛,并选拔优秀队员组成各种球队,北宁足球队即为其中之一。

这个足球队由马一民担任领队,教练兼队长是老国家队中的中坚孙思敬。球队成立后在华北连战连捷,名声大振,早已驰名全国的足球劲旅上海东华队特来相约互访比赛。商定于1934年元旦在上海申华体育场决一雌雄。当时的东华队队员并不把北宁队放在眼里,赛前多到娱乐场所通宵玩乐。父亲则给队员讲骄兵必败的道理,并督促北宁球员早早上床睡觉。元旦这天,上海下着小雨,对北宁队很不利,但队员精神饱满,斗志旺盛,攻势凌厉,连克两场,最后以二比一赢了东华队,这场胜利震动了全国体育界,多少扭转了当时对足球“北不如南"的偏见。此后,北宁队又获得天津足球联赛冠军,在国内称雄一时。

1936年,日本体协派冈部太平到天津,邀请北宁队赴日本比赛,并与马一民洽商,定于来年春光明媚,樱花盛开时节在日本比赛四场。翌年4月4日,马一民率北宁队抵达东京,当晚就以六比一大胜日本国立文理大学队。4月8日,日本国家队以早稻田大学队名义,与北宁队在东京奥林匹克运动场交锋,马一民带队入场时,发现球场只挂着日本国旗而没有中国国旗,当即提出抗议,直至日方认错纠正才重新整队入场,看台上两万多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开赛后双方拼抢积极,争夺激烈。上半场临终时,前锋姜璐高调传中,张金海迅速插入,起脚破门,以一比〇暂时领先。下半场双方拼抢更加激烈,虽然双方都有射门机会,但均无建树。日本裁判故意拖延十五分钟不吹哨,观众愤愤不平地高喊“到点了!"直到马一民又提出抗议,才结束了这场“马拉松"式的比赛。

北宁队一比〇战胜日本队的消息轰动海内外,中国、日本及南洋的许多报纸曾广为宣传。日本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载文要日本体育界认真检讨,为什么国家队会输给中国的一个铁路球队?当时的驻日代办杨云竹亲赴北宁队驻地祝贺,并对马一民说,“你们一个铁路足球队能战胜日本国家队,这说明中国必将兴隆。"

4月11日,北宁队又以三比一轻取日本大学冠军队“庆应"足球队。随后,全队到日本各地参观,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许多人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而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加紧蚕食中国华北,日本人民对中国足球队的友好情谊,证明了日军侵华不得人心。

4月25日,北宁队与雇有三名白人队员的“全关西"职业球队在大阪甲子园进行最后一场比赛。开赛仅两分钟就敲开了对方球门,不久又攻入一球。日本裁判有意让“全关西"罚了两个“点球"。北宁队毫不气馁,又回敬一球,终以三比二战胜对手。北宁队出访日本四战全胜的辉煌战绩,一时成为海内外华人交口称赞的佳话。马山说,父亲在津门足坛的传奇经历,已载入中国足球史册。不但当年有许多报纸采访、报道,1983年11月14日《北京晚报》专门刊登了记者张荣洲采写的《中国足坛传奇人物》的长篇通讯,再次介绍父亲的足坛奇事。而他对父亲和北宁球队的记忆,则主要来自这篇报道。

马山这次要探望的重点目的地是丹凤县的鹿池村。鹿池村是当年马山全家下乡落户的村子,确切点说是文革时期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他们全家被从北京发配到这个地方的。那时马山的父亲马一民是“牛鬼蛇神",是全县有名的阶级敌人,经常和“四类分子"一起站在台上低着脑袋挨批斗。但厚道的鹿池村人对马山一家没有亏待,马家所在的鹿池大队四小队给马家分了粮食分了地,还推荐马山当上了县上的拖拉机手。

在当年,拖拉机手可是个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说起当拖拉机手的那些事儿,马山至今尚感得意。然而,当年的马山并不轻松,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像乌云一样压在全家的头顶。

马山告诉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马一民撤离天津,到广西投奔同学韦永成。当时韦任《广西日报》主编,马一民参与该报编辑、发行等工作。父亲和同仁们通过调整版面设计,更换铅字以改变宣传手段,并联系战地文化工作者欧阳予倩、徐悲鸿等文化名流,终使《广西日报》在西南报业界名噪一时,成为宣传抗战文化的中坚。1939年韦永成调任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父亲随调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并主持鄂北《阵中日报》。此时一批“左联"文化名人聚集于此,老河口的文化氛围已超出当时的上海。按说,这一时期的马一民对抗战文化的宣传是有贡献的。

马山说,也正是这一时期,父亲还经常出入司令长官部,成为李宗仁的重要幕僚,此时父亲被授少将军衔,后调往安徽立煌县(安徽省流亡政府所在地)任省粮食局副局长、公路局长。抗战胜利后马随李宗仁到北平,任北平行辕高级参议,为李宗仁处理日常事务。1947年开始总统竞选,马一民成为李宗仁竞选班底重要成员,负责筹划经费,舆论宣传。而好友韦永成则坐镇南京,四处活动,延揽选票。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父亲随同赴南京任职,出任总统府中将参议。

而在马一民的历史问题中,最要命的还有和蒋经国的关系。

马山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八十年代初香港《镜报月刊》刊登的一篇周融采写的专访《访蒋经国故交、李宗仁幕僚——马一民》。文中提到二十年代初,马一民曾与蒋公子经国先生共同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但蒋、马均为学校活跃人士,故互有交集,感情笃深。真正让马、蒋成为知己的关键人物是马一民的另一位同学韦永成,韦是广西桂林人,与马一民夫人赵敏娴同乡。韦又是蒋介石侄女蒋华秀的丈夫,韦与蒋的联姻马一民等同学做了不少撮合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蒋经国从苏联回国,他们在上海浦东中学的情谊得以延续。

马山讲道,父亲学识渊博,豪饮健谈,交友甚广,颇称蒋经国之意。蒋每次宴请俄籍友人,马均为座上宾。抗日战争结束后,蒋经国奉父命还乡葬母,启程时特邀马一民登舟同行。蒋母毛夫人1938年死于日本飞机轰炸,当时蒋经国曾写下“以血洗血",后在母墓前立下此碑。他们共在奉化溪口逗留七天。马一民1948年前后居住南京,此时蒋经国也经常自驾吉普车到马家饮酒聊天。

正是因为和李宗仁、蒋经国的特殊关系,马一民在文革中倍遭磨难。马山说:父亲在文革遣返原籍期间,家里订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文汇报》,每天翻阅。同时挂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在受批判期间,这些都成为罪状,造反派说父亲是还乡团团长,在报纸里找蒋介石、蒋经国的消息,为变天做准备。

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关系,使马一民有条件试图为国家的前途和统一大业做出努力。马山清楚地记得,1966年后父亲被遣送原籍劳动,每年元旦、春节,丹凤县有关部门均要求父亲给蒋经国发“公开信",希望蒋经国为两岸统一作出贡献。1978年后,父亲经过中央统战部同意,通过寓居香港的魏淑英女士从中牵线,和蒋经国得以联系,并互捎口信。蒋亦有意邀父亲赴台叙旧,但不幸蒋经国1988年逝世,二人相见成为憾事,应该说也为两岸和平统一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1949年初蒋介石隐退下野,李宗仁临危之际受命出任代理总统,此时政局已经混乱,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南京易手后,军政要人纷纷溃退。当时,李宗仁政权退到广州,马一民在途经上海时,借口拖延时日,旋即掉头返回北京寓所。1949年8月末,周恩来总理请马一民南下广州,代表中央政府规劝李宗仁继续和谈,和马一民一同受命的还有白崇禧将军的秘书黄啓汉,黄是到柳州劝说白崇禧与中共和谈的,白崇禧不仅加以拒绝,还扬言要枪毙黄。而马一民到广州见到李宗仁后,李已徒有虚名,政权、军权已经易手,和谈无力进展,马、李随后滞留香港数日,李宗仁赴美国,马从香港无功而返。据马山回忆,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陆,马一民和李宗仁仍有来往,马一民几乎每周都去李宗仁东总部胡同一次,李也到过马一民位于山老胡同的住宅做客。有一次马山牙痛,李夫人郭德洁还让医生为他上药。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马一民曾经参与的这两件大事都是无果而终,使老人遗憾终生。文革后马一民回到北京,并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1990年在京逝世。

新闻推荐

丹凤县政协专题协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

本报讯(李永刚记者王斌)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是陕西省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也是丹凤县政协履职建言的关注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县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2015年7月,丹凤县政协组织常委会议组成人员...

丹凤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