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

阿坝日报 2022-02-15 09:09 大字

■徐晟

“年小月半大”。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闹”是重点,元宵节的热闹堪比西方的狂欢节。

“一年明月打头圆”,在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春节的余兴未了,又掀起新一波欢乐的高潮。人们张灯结彩,放烟火、舞龙灯、玩狮子、踩高跷、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尽情欢乐。

“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夜深了,意犹未尽,仍恋恋不肯回家。古人元宵节玩得“嗨”,一点儿也不逊于今人。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踏月赏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元宵放灯始于汉代,汉明帝崇仰佛法,下令上元日(正月十五)寺院须张灯祭祀,皇帝亲往寺院燃灯以示虔诚,后来逐渐形成元宵放灯的民俗。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代元宵放灯,可谓盛况空前。唐玄宗“置百枝灯树,高八十丈,竖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并命宫女数千人和长安城少女灯下歌舞“三日夜”,皇帝在御楼观灯,与民同乐。

“九陌连灯影,千门遍月华。”这个时候谁还在家里窝得住?就连平素不出深闺的女子,元宵佳节也会相约出门。“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闹蛾儿簇小蜻蜓(妇女头上的各种饰物)。相呼看试灯。” 或许,还有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猜灯谜是逛花灯的发展。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了口头谜语,当时称作“隐语”或“庾词”。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自魏以来,颇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谜语的最早定义。

把谜语搬到灯上,已是宋代的事了。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上说:“时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不仅给元宵观灯增添了无穷乐趣,还可以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时至今日,不少商家,在元宵到来之际,也会挂出各式灯笼,内藏谜语,有奖竞猜,引得不少顾客流连。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现在叫“汤圆”, 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便将“元宵”改名“汤圆”,汤圆之名逐渐流行。

吃元宵的民俗始于晋,盛于宋。据《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饯、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这里销售的元宵节令食品,首推元宵,只是那时还叫“圆子”而已。

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我国南北各地,汤圆也各具特色。宁波汤圆甜滑油润,糯而不腻;兴义鸡肉汤圆独树一帜,“众家皆甜,唯我咸鲜”;苏州五色汤圆甜咸皆备;山东枣泥汤圆油润绵软。

“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不管什么汤圆,吃的都是一份团圆,寓意圆满幸福。

闹完元宵,“年过了,月也过了”,人们该卯足了劲,带着新的希望启程……

新闻推荐

春至,食补宜辛甘少咸酸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蠢也,动而生也。”在节气中,“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闭藏的冬天结束了,充满活力的春天即将开...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