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红日》的出版和走上银幕
吴旭峰
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的作者沈默君,把父亲吴强写《红日》长篇小说的信息,透露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于是中青社委托沈默君转述了中青社出版的诚意。当时军事题材的作品,都要送到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审定后才能出版。
就在文艺处审稿的时候,父亲决定将小说交由中青社出版,并希望在当年的“八一”出书,作为建军三十年的献礼作品。当父亲将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审定后的定稿,交给中青社时,离“八一”只有三个多月。父亲和编辑部之间就修改问题,通信十几次,互相体谅,密切配合,十分愉快。父亲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书稿由于修改又退还给我而耽误你们的工作时日,我是不曾想到的,但对我却仍有益处。”
在1957年的建军节前十天,中青社发出《红日》的第一版,并列其为“解放军文艺丛书”。这部四十万字的军事文学长篇小说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出版后父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部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劳动的成果,没有军民的战争活动,没有领导、组织及许多他人的意见、批评、鼓励,是不会获得如此轰动的。陈老总一直关心和支持《红日》的创作出版,1960年他告诉父亲,他看过了小说,并用“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八个字作为告诫和鼓励。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安排《红日》的重印。现在的《红日》是依照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版本重排重印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则全不改动。
1960年1月父亲吴强同意由天马电影制片厂(上影厂前身)将小说《红日》搬上银幕。汤晓丹听到由他和汤化达为导演和副导演、瞿白音为编剧的消息后,立刻回家读了《红日》。他说,“我对小说爱不释手,我对作者无限敬佩……我立誓花大力气拍好《红日》”。父亲向电影创作组提供了几位原型人物,如皮定钧、陈亚丁、颜伏、江渭清、彭冲等同志。编剧导演们采访了这些同志,不顾二月严寒,实地走访了从江苏涟水到山东孟良崮的各个战地。瞿白音很快拟了一份故事梗概,每晚与父亲讨论剧本,常至夜深。他一连改了五稿,才满意地拿出了《红日》电影剧本。汤晓丹导演精益求精,拍片中一遍遍要求“重来”,终于在1962年完成了影片拍摄。
在将小说搬上银幕的两年多里,父亲一直用“与人合作的宽厚态度”尊重三位编导。汤晓丹赞赏他“真是大艺术家的气度”。父亲也从此与瞿白音和汤晓丹结为莫逆之交。
1962年8月样片出来后,石东根酒醉纵马情节在审核中能否通过又引起争议。电影上报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审查后,陈毅副总理给予高度评价、拍板通过:“拍一部电影不容易,就这样,放吧!”于是《红日》电影在1963年5月正式上映并当即得到了全国观众特别是部队战士的喜爱。王必成司令员专门带了前线话剧团到上影厂看影片,看完后长时间鼓了掌。值得一提的是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随电影流传,成为人唱人爱的歌曲。作曲之一的杨庶正说,那句“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的歌词,是父亲提议的。
这部电影对小说再创作的成功,使得小说走进了更多读者观众的心里。(摘自《新民晚报》)
新闻推荐
方莉青春偶像剧、综艺真人秀、文化类节目……各种内容随着电视画面的切换轮流闪现。不过,这一切似乎难以引起67岁的郑君荣...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