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年表现症” 司民
几年前,我退休以后又到一所民办学校发挥余热,学校里有一位和我一样退休了也去发挥余热的老师,喜欢“表现”。举个例子,他有一篇短文发表在省级教育刊物上了,于是他逮住谁便给谁说,说他的文章发表了,得了几十块钱的稿费。他还拿着载有他文章的那期杂志找到校长,请求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他发表文章的事。再举个例子,学校假期组织到外地旅游,在长途大巴车上,他一个劲地提议,咱们唱歌吧,唱歌能活跃气氛,解除疲劳,愉悦身心……原来,他是想在老师们面前一展歌喉,表现他在歌唱方面的才能……因此,学校有好事者,说他得了“老年表现症”。
嘻,“老年表现症”,这倒是个很新鲜的名称,只是觉得说“症”有些不好。你看,病症,那就是说,老年喜欢表现,是一种毛病。
如果说老年喜欢表现是一种毛病,那现实生活中,得这种毛病的老年人岂止我的那位同事?比如说,有些老年人搜肠刮肚地写了点文章,绞尽脑汁地画了几幅画,就千方百计地想让人知道,在微信里发朋友圈,发了朋友圈还怕人家不注意,还要一个个地发给个人。有的还狂轰滥炸,一天发一次,一连发好几天。有些老年人本来歌唱得并不是很好,舞跳得一般,走秀走得平常,可偏偏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唱歌,去跳舞,去走秀。还有的老太太穿的褂子大花套小花,让人眼花缭乱;裤腿有水桶那样粗,像两只长灯笼,走在大街上引得不少人回头……你说,这些人是不是都得了“老年表现症”?
照这样说,我似乎也得了——明明知道现在读纸质书的人不多了,著名作家的书都卖不出去,还浪费精力财力出书。过了古稀之年,还申请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写几篇蹩脚的文章发了公众号,还不时地关注阅读人数和点赞人数。前几天,还参加了某公众号组织的“讲好山东文物故事”的征文大赛,动员亲戚朋友、本家族人、老师学生等等给我网上投票……
老年人喜欢表现是病症吗?我觉得不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期望着别人的关注、承认、尊重、赏识。两三岁的孩子,别人夸他几句,还咧着嘴笑呢。老年人也是人,而且是一群特别怕被别人冷落、淡忘、轻视的人,他们更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承认、尊重、赏识。花不开放怎能引来人观赏?鸟不鸣叫怎能引来人聆听?同样,老年不表现,怎么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尊重、赏识?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在不危害别人的前提下,适当地表现一下,于本人、于社会、于国家都没有什么不好。
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当”。当然,这里的张狂,绝不是指狂妄自大,目无他人,而是指老年人也要继续保持旺盛的探索欲、进取心,继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有了这些,老年人生活才更加有意义,有激情,有奔头,而这样心态的外部展示、实现这些愿望的途径,不正是别人眼中的所谓“表现症”吗?
朋友们啊,有的老年人喜欢表现,说明他们对生活有信心,有勇气,有热情。不是吗?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恰是对这一部分人的思想状态的精准描述。老年人在表现中,获得的是满足、愉悦、情趣和享受,这首先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他们有事做,有心操,有念想,生活充实,要比整天无所事事、虚度时光要好多了。往大了说,这也符合国家提倡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要求,对于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都有好处。
虽然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所为”,他们的余热,也改不了天,也换不了地,但对于丰富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的素养,促进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说句不好听的,最起码能博人一笑,让医保少承担些医疗费。再说了,还有一些老年人,表现还真的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刷存在感,也不是为了别人赞赏,喝彩。他们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表现”,自娱自乐,自我滋润,自我养育,或者是为了师友之间抱团取暖,互娱互乐,互相滋润,互相养育!
假如要问,这部分老年人为什么“爱”表现和“能”表现?
我认为最起码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这些人身上,都有点“本”;肚里,都有点“水”。有点“本”,是说有点表现的本钱。多年来,他们经历了学习工作生活、摸爬滚打、锅碗瓢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等,就逐步有了些生活积累。可是,过去因为诸多原因,这些积累没有机会能展示出来。到了老年,还积存在内心深处,时不时的起点波澜,“灵光一现”。鼓动他们不“表”不爽,不“现”不快。说肚里得有点“水”,是指有点文化水平,还能利用一些文学艺术手段(比如写作、绘画、歌唱、演奏等),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至于表达的好孬,那是另一回事。
其二,这些老年人,是有闲一族,他们大多退休了,但体力和精力还旺盛,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表现,而且,大部分人有足够花的退休金,也为他们的表现提供了物资保障。
其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给他们提供了表现的平台。我的一个文友曾对我说,现在没有烂在电脑的文章了。的确,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大大小小的信息平台,都争着要他们的表现,都为他们大显身手搭建好了舞台。
有了这三点,他们的表现自然能如鱼得水。
喜欢表现,无可厚非,活到老,学到老,不服老,值得提倡。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表现也不能过了火。“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句话没错,但可以肯定,绝大多数目前喜欢表现的老年人(包括我)都不是金子,因为如果是金子,在中青年的时候,早就会发光,被人发现了,大器晚成的毕竟是少数。我们最多是块没生锈的铜,磨得厉害些,能发些光,但能达到“金光灿烂”的,恐怕没有几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是曹操们,不是咱们。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好自为之,适可而止。否则,喜欢表现就会演变为自我赏识,自我陶醉,自我吹嘘,那就真的成了一种病症了。
新闻推荐
近日,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第十届“母亲河奖”获奖名单,农行山东省分行荣获“绿色贡献奖”。全国仅20家...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