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余秋雨道出背后的故事

青岛早报 2021-12-09 06:49 大字

[摘要]《文化苦旅》出版三十年

《文化苦旅》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学十卷”之影响力巨作。三十年前,余先生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华文化重要遗址。 《文化苦旅》便是余秋雨先生在考察沿途所著,之后这部散文集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成为几代人的传统文化启蒙读本。

余秋雨的散文著作,呈现出了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另类基调,他有着深切的人生体验,更是走遍了国内外不少地方,深知中国的命脉何在,中国人的魂魄何在。因此,所写作品,总会引发千万读者的共鸣。白先勇先生就曾这样赞扬余先生:“诗化地思索天下。 ”他笔下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宏大的精神悖论提供感性仪式”。

在距离《文化苦旅》最初出版已有三十年的今日,余秋雨写下了新版序言,道出了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文化苦旅》出版已经三十年了。今天这一版,带有纪念性质。

三十年来,这本书的印刷量,实在无法统计。东方出版中心、中信出版社、中华书局、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等很多出版机构,都先后出过。作家出版社介入此书较晚,好像是初版二十几年后的事了,照理高波已过,但也很快给我颁授了《文化苦旅》丛书发行45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纪念奖杯”。其实,这还只是在说正规渠道。有趣的是,经常有不少重要人物拿出早已读旧了的这本书要我签名,我一看,几乎都是盗版。据有关部门早年的调查,此书的盗版本,是正版的整整十八倍。

面对这么庞大的读者群体,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华文作家而深感自豪。沧海星辰般的黝黑眼神,注视着自己笔下流出的那一些汉字,这是世上其他文字的写作者无法想象的盛景。

然而这种自豪又牵连出了一种心理亏欠:我一直没有把这本书的“背后故事”告诉读者。以前总认为文本就是一切,文本之外的事情即使再重要,也只该藏在作者心底。现在看到几代读者超常的热情,就明白自己不必那么矜持。那些重要的“背后故事”其实也是《文化苦旅》的一部分,很多读者可能都愿意听听。

……

风波过去,原因很多,我只想强调其中两点——

一,丑,永远不是美的对手。我写这本书,始终追求着一种宁静而又弘深的东方大美,而那些诽谤文章,总是躲闪着一种嫉世之丑。朗朗天道,渺渺人心,最终都会站在美的一边。

《文化苦旅》已经证明,我所要的美,只能产生于个体生命在长天大地间的探寻和创造。整个过程,都要避免与丑纠缠。因为一纠缠就会减损了个体生命,淡却了长天大地,即使没有向丑屈服,也会沦于平庸。因此我自始至终,只让书本安然微笑,不作任何争辩。

二,这么多年过去,中国文化已经可以不在乎一切诬辱。连自己人也认为 “丑陋”的时代,大致结束。这,也是风波终于过去的大背景。

经历了这场风波,我更明白了,有力而又有效地阐释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因此,下狠心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人类各大古文化的遗址,来与中华文化对比,写出了《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被国际媒体称为“当今世界走得最远的人文学者”。然后,又系统地以国际观念和现代观念解析中华文化元典,写了一整套“基建性”的学术著作。最大规模的考察和写作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使我没有可能参加任何社会交往,仍然是独自迈步。这一切,都是《文化苦旅》的后续脚印。

当年出行,是为了寻找古代的脚印。现在,又要寻找当年的脚印了。

这本书,就是三十年前的脚印。

突然想起我写的几句诗,与这些脚印有关——

路途荒凉,

我无鞭无缰,

却听到远年的马蹄细碎,胡笳低响。

唐诗的断句总有点凉,

原来沙地都是未化的霜。

其实我大半辈子的人生路,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余秋雨于辛丑年秋月

新闻推荐

拥军20载 启航新征程

11月28日,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暨拥军20周年庆典举行。据悉,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积极...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