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是你吗,爱读书的山东人?

济南日报 2021-11-16 11:30 大字

一位年轻人在山东书城入神读书。

今年“双11”购物榜单,山东人在“爱买书”的省份中榜上有名。山东人爱读书,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榜了。“孔孟之乡的文化素养,没得说!”这个数据让许多山东人感到自豪。

你的阅读习惯还在保持吗?从小时候在图书馆、新华书店待一天,到如今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电子书、听书,你的阅读方式有了哪些改变?

到新华书店过周末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11月11日零点,市民刘琼盯着购物车,迅速在结算页面领券、付款。“双11”的满减叠加店铺优惠,能为她省下不少钱,平时舍不得买的书终于收入囊中。

“这个‘双11’,买书花了1000多元。”刘琼说,自己是一个保持着读书习惯的人,而且偏爱纸质书籍。“因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故事书,我几乎每周都会去书店逛逛,买的大多数都是小说或专业类书籍。”刘琼说,阅读能给自己带来内心宁静的感觉,从繁忙的工作和消息不断的手机中抽离,这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你是否也是一名爱读书的山东人?

日前,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一份关于阅读习惯的网络调查问卷。受访者中57.94%表示偶尔读书,32.06%表示经常读书,仅10%表示不太读书。22.4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保持各种阅读习惯的人有很多,69.16%表示不多,8.41%表示没有。

“我很怀念小时候妈妈带我到新华书店,捧着一本书坐在地上一口气看完。一直到上大学,我还很喜欢到图书馆看书,一整架的悬疑小说都被我看完了。”市民李冰洁表示,同龄人中,不少都有这样的共同记忆。自从大学毕业后,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仅剩的私人时间多数都在刷短视频、看综艺节目放松中度过,“其实也买过几本书,却都是放在床头从来没翻开过。为了让自己重新拾起阅读习惯,还特地买了电子书,最后像网上说的一样,专门用来压泡面了。”

电子书、听书成为主流阅读方式

今年世界读书日,央视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这个数据在展示国民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说明了读书习惯的变化——电子书及其他数字阅读方式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记得上学的时候,街上到处都是书店,我们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宿舍楼前的报亭,每到放学的时候都要去抢最新出版的月刊、周刊。”

市民蒋震是“90后”,他认为社会发展导致了阅读习惯的变化。“我就喜欢用电子书或手机阅读。首先更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看,不用带厚厚的书本。其次电子书比纸质书要便宜得多,我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知识。”蒋震说,他在微信读书里阅读过170多本免费书,kindle里有20多本免费书,按照平均书价30元来计算,这些书可以为他节省近6000元。

蒋震说,他身边许多朋友也有听书的习惯,手机听书软件将书籍转换为音频,更加便于获取内容,“我父母就是这样,觉得看书累眼睛,就在开车、坐地铁的时候听书,甚至会听着小说入睡。”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习惯阅读电子书或使用手机软件读书的受访者占比均为34.58%,使用有声软件听书的受访者占比23.36%,仅7.48%的受访者仍习惯阅读纸质书。

碎片知识遍地冲击传统“深读”

你认为爱读书的年轻人变少了吗?近半数调查问卷受访者选择了“是”。82.2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视听语言越加丰富,可选择性变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到处都是信息,哪怕是短短几分钟、十几秒的视频,也许都能带来‘知识点’,而且比读书更加便捷、更加直观。”市民秦剑说,自己在短视频平台和问答平台关注了许多权威科普账号,利用碎片化时间长了不少知识,“我觉得不论是哪个年代的人,求知欲和阅读需求都是高涨的,只是方式不一样。”

对于部分年轻人抛下阅读习惯的其他原因,70.09%的受访者认为娱乐化泛滥,年轻人忽视阅读,57.01%的受访者认为刷手机占据了过多时间,43.9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读书氛围没有原来浓厚。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阅读书籍在互联网时代仍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获取途径。“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书籍都是不可替代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样意味着放弃了深度和厚度,丢失了学习的意义。”一位受访者表示,家长们都在拼命避免孩子过早接触网络和手机,越来越多人将电视搬走以书架替代,这正是人们开始反思阅读匮乏、培养下一代学习习惯的表现。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但仍有65.42%的受访者认为阅读是十分重要的,28.97%的认为一般重要,仅5.61%的受访者认为不重要。

阅读渠道更多元这届“读书人”有福了

阅读氛围应该怎样营造?许多从业者、机构已经开始了探索。

山东书城副经理闫龙从事出版、图书行业多年,并在每周六举办面向成人的“闫讲读书会”。据他观察,人们获取知识的偏好不同,有些人爱看,有些人爱听别人讲述,所以作为一名从业者和“说书人”,他在积极探索更多方式,在营造阅读氛围的同时迎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从山东书城的角度来看,不仅在阅读环境上做了提升,还利用讲座、汉服、各类活动吸引消费者,“我们从销售书籍转型到销售知识,而知识获取的途径是多元的。”

闫龙表示,疫情期间阅读需求增多,与之相对的是实体书店销量下滑。现在,山东书城与外卖平台合作推出“知识外卖”业务,最快半小时就能送书到家,“我们希望能让更多读者保持阅读的乐趣、求知的乐趣。”

济南市图书馆文化活动部主任刘昱告诉记者,市图书馆打造泉城书房,为市民开放“家门口”的阅读空间,并在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群体中积极组织活动,尽力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阅读需求。“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走进图书馆读书、借阅的人数是逐渐上涨的。”刘昱说。

您认为应该怎样让更多人重拾阅读习惯?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1.0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组织读书会、讲座进校园,59.81%的受访者认为书店、图书馆应该优化阅读环境,54.21%的受访者认为在企业、校园内应该增设读书角。另外,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活动、开放更多公共阅读资源,也是大家认为的可行之法。街采

市民刘女士

我现在读的大多数都是跟育儿相关的书籍,也在很多听书APP上充了会员,我觉得获取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一定拘泥于阅读纸质书籍。当然,阅读文字时能带来的深度,是其他数字化方式无法替代的。市民张女士

我是个很爱买书的人,但经常买了没有时间看。现在年轻人工作比较忙碌,多运用听书这样的方式来替代阅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希望社会各方都能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市民何先生

我今年50多岁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只读到小学,现在觉得非常后悔。现在虽然很想读书、很想获取知识,但很难再养成习惯了。我希望年轻人能珍惜读书的机会,不要等到老了才后悔。市民张女士

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平时读书的时间比较充裕。但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根本没办法保持阅读的习惯。我发现现在图书馆、书店举行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了,也逐步走进了社区和校园,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更加丰富。

微观点

不是没时间而是没下定决心

网友@百花月

青年人为什么要读书?朱光潜老先生在90多年前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读书》便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读书的时间。我们现在一提到读书,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没有时间。朱光潜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便驳斥了这个观点——“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你每天抽出半个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再说读书的好处。第一,人类学问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第二,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求一种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可以在闲暇时寄托自己的心神,让人更有定力,更能抵抗住社会上的不良引诱;第三,青年读书的兴趣要提早养成,这种兴趣现在寻不出,将来永远不会寻出的,过了青年时期,便会萎谢,再难养成读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说读书的方法。朱光潜先生也说了三点:一是靠自己的求索来选择自己要读的书,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迷信于排行榜与名人推荐;二是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要快读,着眼于把握全书的主旨与特色,第二遍要慢读,要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把书读透,把书中的知识与精神内化于心;三是读过一本书,要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记录好精彩之处和自己的意见。

读书是公共诉求需要社会各方发力

百度百家号 光明网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0%,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此前有所降低。许多年轻的“上班族”表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看书;而很多受访的青少年坦言,辅导班太多,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

笔者认为,年轻人不读书、不读经典的板子不能简单地打在孩子身上,创作者和出版商如何推出更好的图书、全社会如何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家长如何更好地引导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学校如何指导孩子更有效的阅读方法,才是推动一个社会阅读习惯回归的根本。

首先,要给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让青少年好好读书,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如公共阅读的管理,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和出版部门,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态度,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

其次,要营造全社会的读书氛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更是一种公共诉求,是全社会共同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多建图书馆、多举办读书比赛,多开展社区读书活动,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评选等,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氤氲在浓浓的书香中。

第三,要营造亲子共读的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楷模,给孩子作出积极读书的榜样。比如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将书当做奖品奖给孩子,多带孩子到图书馆体验书的伟大。

第四,要减负增效使青少年有读书的时间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应试教育下,中小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重,打开书包看看,里面除了教科书就是教辅书,即便是课外读物,也多是日本动漫之类的流行读物,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却很少进入孩子们的“法眼”。如果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做斗争,语文教学完全陷入考什么教什么的困窘,教师没有读书方法的指导、淡化作文教学的力度,青少年无暇读书,也无从读书,他们又如何养成读书习惯呢?

教育就要让青少年好好读书,这是对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回答。

记者手记

保持阅读留住好奇

在山东书城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一个小男孩,他席地而坐,捧着一本关于宇宙的书入神地阅读。哪怕周围人来人往,也没能让他分神。

这个场景,让记者的思绪很快被拉回小时候。在泉城路的新华书店,孩子、年轻人、老人都捧着书往台阶上一坐,一待就是一整天。现在,这个场景依旧每天上演,总觉得“没人读书了”“纸质书落伍了”的人,其实是弄丢了自己读书的信念和习惯。

保持阅读,实际上是帮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当然,互联网时代,信息来自四面八方,并不拘泥于读纸质书。但不可否认的是,翻阅纸张的感觉无可替代,目光随文字行走的投入难以复制。

当书店想方设法迎合现代人的求知习惯,当图书馆将阅读氛围营造到街头巷尾,你是否愿意为阅读挤出一些时间?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7只鲁股集体亮相,汉鑫科技首秀抢眼 北交所开市首日,“老股”反应较“理性”

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这是北交所外景。新华社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黄寿赓11月15日,北交...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