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荷花”绽放泉城秀出最美舞姿

济南日报 2021-11-02 11:42 大字

舞蹈《板儿一响当哩个当》(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市歌舞剧院)

舞蹈《在你身边》(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舞蹈《移山》(山东艺术学院)

舞蹈《济南的冬天》(山东艺术学院)□本报记者张晓涵

核心阅读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在济南举行,共有43个作品入围终评,包括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的作品《移山》在内的共6个作品获奖。

在此次的“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年全国,特别是山东、济南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轨迹和成绩。在传统与创新中,民族民间舞正在前行,也

越来越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欢迎。

突破创新山东民族民间舞并不“土”

在此次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山东有5部舞蹈作品入围终评,分别是山东艺术学院的《济南的冬天》《移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市歌舞剧院的《板儿一响当哩个当》,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在你身边》,烟台市歌舞剧院的《货郎小小俊翠花》。

据山东舞协副主席、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介绍,山东的民族民间舞依托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和胶东秧歌三大秧歌,在全国民族民间舞中奠定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全国所有的艺术院校在舞蹈教学方面,都会学山东的三大秧歌。而在舞蹈创作上,包括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在内的全国知名艺术院校,也都会利用我们山东的元素来进行创作。近年来,山东的民族民间舞在全国各大舞蹈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节目,包括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水鸣》、山东师范大学的《梦里寻他千百度》、山东文化艺术学校的《喜鹊喳喳喳》等。

傅小青表示,舞蹈有传承和发展。把传统的非遗舞蹈艺术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发展,则是要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比如可以根据民族民间舞一个动律风格的特点,根据创作者个人的理解去做一个提炼、创作。有人认为,山东的民族民间舞太土,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对此,傅小青认为,山东的民族民间舞的基础是秧歌,而很多人认为秧歌很土,加上我们经常会组织非遗传承人或者老百姓举行一些类似秧歌大会的活动,让大家有了一种固有的刻板印象。而在今天,民族民间舞的发展需要更高的艺术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现代人的视觉审美去创作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新作品;同时,这个新的作品,又是我们现代人对民族民间舞的一种思考。

傅小青介绍,其实近年来,我们山东的民族民间舞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从题材上来说,有红色题材,有黄河题材,还有一些山东特色的题材。比如这次入围“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的《板儿一响当哩个当》,就是根据山东快书的特色创作的。而红色题材《乳娘》《风筝》等作品更是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并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演出,还得到了相当高的好评。这说明,山东的民族民间舞不是一成不变的“土”,而是需要好的编导去进行创作。

对于这个问题,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李军则认为,其实民族民间舞是一个纯民间的艺术,来自于老百姓,所以展示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与当代的生活、特别是当代的城市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正常的。这几年,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创作中有了不少思考和创新,比如今年山东艺术学院选送的《济南的冬天》,就是民族民间舞中一个非常新颖的题材,它把文学用非常巧妙的方式介入到了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去,也是一种突破。

此外,李军认为,“土”还是认知问题,比如这次的评奖中,藏族、瑶族的一些舞蹈,有高原、山歌的元素,但是观众、尤其是汉族观众也不觉得“土”,可其实这恰恰是最原始的一个状态。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艺要坚守也要探索

在互联网时代,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已经不可能脱离网络而生存,但是如何把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互联网相衔接,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此次评奖活动期间,中国舞协以“‘互联网+’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及传承策略”为题,举办了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发展研讨会。

“舞蹈怎么能在网上教?传统印象里,舞蹈只能面对面、手把手地学习。”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舞蹈的网络教学和传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很多舞蹈家、舞蹈教师逐渐转变了传统的观念,学习在镜头下创作、通过镜头指导学生的动作,“事实证明,舞蹈是适合互联网的,当教学、作品在网络上呈现时,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舞台、剧场。”郭磊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要大胆地“面对镜头”,尝试与新的艺术样式、技术手段结合,在新媒体舞蹈的层面上进行探索。

傅小青则表示,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小舞种”非常便利,“我们济南的鼓子秧歌在本地无人不知,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却很有限,因此我想了个办法,去各个‘网红’打卡点跳鼓子秧歌,再上传到抖音等平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很好地传播了我们的秧歌文化。互联网时代对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和推广,一定是有着它不可估量的重大力量。”

李军认为,互联网不仅仅对于民间舞,对于整个舞蹈,甚至对于整个舞台艺术来说,都有很大的冲击,正面的负面的作用都会有很多。“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坚持和结合的问题,所谓的结合,就是我们如何充分利用‘5G+’的方式,推广民族民间舞。但是要注意,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的优势去推广,同时其实我们也应该坚守,不能被互联网所左右,影响了舞蹈本身的特性和发展。”

中国舞协顾问、吉林省舞协主席王小燕表示,在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上,《唐宫夜宴》惊艳亮相,随着电视台重播、网络平台的二次传播成为“爆款”,实现了中国古典舞的一次“破圈之旅”。当前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缺少类似的“出圈”作品,正是由于缺乏在互联网语境之下表达形式的创新,“我们的展演很多、作品很多,但没有掌握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没有及时与新时代年轻观众的审美结合起来,很多作品创作手法陈旧、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在创作中尝试媒介合并、加强互联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并不是穿上民族服装跳的就是民族民间舞

傅小青提出,“并不是穿上民族服装,跳的就是民族民间舞。”他表示,如果只是把传统的民族民间舞演绎一遍,那不是舞台艺术,而是文化馆做的保护工作。而有些舞蹈,虽然穿的是传统的服装,但是动作、风格却完全不是民族民间舞。在传承与创新之间,需要有个度的把握。“创作者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取决于创作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质的修养,以及他对专业的把控能力、理解能力和编创能力。”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无论媒介方式、表达方式如何变化,民族民间舞创作者始终要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在心里”,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人文底蕴。

李军则表示,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大家也看到了不同题材的作品,比如描写张桂梅的《深山里的女高阿妈》、表现抗疫的《在你身边》等。民族民间舞本来就是表现老百姓的生活,而现实题材表现的正是现代社会的生活,只要用合适的方式、恰当的舞蹈语言,完全可以创作出让大家喜欢的舞蹈。

一种艺术的发展,既不能流于媚俗,也不能脱离市场,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也是如此。傅小青表示,如何让艺术和市场兼容,一直是业内在思考的问题。但是也有不少让人欣喜的例子,《唐宫夜宴》是一个,另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一段舞蹈《渔光曲》,一群女孩子穿旗袍、拿着扇子,站在凳子上跳,这就非常具有艺术性、审美性、专业性,同时又受到观众喜欢。其实民族民间舞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大家应该多做尝试。

李军认为,民族民间舞和市场结合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以非遗舞蹈为主体的纯民间部分和文旅市场的结合。其实现在有很多人在做,各地的“印象系列”,特别是西南、西北一些地区的民族民间舞现在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就比较成功;另一方面,艺术性比较强的、纯走艺术路线的民族民间舞作品和市场的结合有一些脱节。实际上除了舞蹈,其他舞台艺术也存在这个问题。“这牵扯到制作水平问题,精良的节目总是一票难求。艺术性和市场性兼容的‘双创’作品,这是每一个舞蹈者要努力的方向。”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崔健摄)

新闻推荐

“爱山东·潍事通”上线接种点查询导航功能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路欣)为方便广大市民就近、快速地进行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市大数据局联合市卫健委...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