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涨价落 (小小说)刘金泉
王嫂二十多年前从南山那边一个小镇上嫁过来,生了娃,有了家庭负担,就和丈夫俊娃商量,在村中央那条宽敞的道路旁,租了一间门面房,开个小小的面皮店。俊娃不同意,说我们这村,北边五里有个小集镇,南走五里有个大集镇,开面皮店,有人来吃吗?王嫂给丈夫分析:“我们这个村,近千户人家,三千多口子人,我嫁过来观察了许久,农户吃面皮,都是自己一锅锅蒸,蒸少了,不够吃,蒸多了,剩在二顿就不新鲜不好吃了。我当姑娘时,在镇上一家面皮店打过工,对了,记得我俩第一次见面时,不就在面皮店里嘛?现在嫁给你了,在村里做个面皮生意,算是回到了老本行上,放心,咱诚信开店,薄利多销,生意一定会红火起来的。”
面皮店刚开张时,生意颇冷清,两块钱一碗的热面皮,三毛钱一碗的稀饭菜豆腐,都是冒尖的一大碗,但吃的人却很少,头一天只卖了七八碗,第二天卖了十来二十碗,一个月下来,最多一天卖了三十碗,房租、水电、原料,月底一算,刚保本。
幸好,面皮店开张之初,王嫂就做了两手准备,连卖带换。卖就是顾客进店,吃一碗算一碗,换则是拿一斤米来,给三斤蒸好的面皮,再付五六毛钱加工费。这样一举两得,农户喜欢,王嫂可以挣到加工费。
一年下来,王嫂挣了三四万块,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她虚心,善学勤问,手艺越来越娴熟,味道也越来越好,生意渐渐火了起来。村里的老少男女,觉得早晨起来做饭,上锅抺碗太麻烦,都到王嫂店里来吃面皮。这景象吸引了过路客,招来了别个村的食客,甚至住在城镇上的居民,也舍近求远,慕名来到她的小店。王嫂忙不过来,就让邻居小玉来帮忙,帮着帮着就成了她的员工,每月竟领到一千多块工资。
村里又开了两家面皮店,一家在离王嫂家五十米外的路边上,一家在村子前面的一个十字路旁,各做各的生意,各有各的客源,倒也相安无事十来年。
各种物价涨起来后,王嫂根据情况,从两块涨到两块五、三块,每次涨价都要间隔上四五年。但菜豆腐却一直停留在五毛钱。
今年过完年,王嫂的面皮涨成了四块一碗,菜豆腐也涨成一块,张张面皮从一块五涨到两块。王嫂感到了寂寞,一个上午,只卖岀去了十来二十碗,买张张面皮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往日那些三五成群从集镇赶来的食客,一扫招牌上的价格,无论王嫂怎么热情招呼,人家就一句话:“不吃了,我们都吃过了”,然后急匆匆地走了。一连几天,天天如此,再开下去恐怕要关门大吉了。无奈,她只好把小玉暂时辞退了。
另两家的情况,比王嫂还惨。
有一天,王嫂发现,村里几个老顾客拎着切好的面皮从她店门前过。不一会儿,小玉从家里一路小跑过来对她说:“邻村新开了一家面皮店,生意火爆得不行,一碗热面皮三块,买一张一块五,人家郑重承诺,永不变价。刚才赵婶提面皮回去,我问她们在哪买的,人家手一指。我问为啥不在你这买,赵婶不客气地说,米一斤才涨一毛,她一碗就涨了一块,太心黑了,活该她坐冷板凳。”
王嫂听了这话,肠子都悔青了。年前收摊时,那两家一前一后来找她,说两个集镇上的面皮都涨价了,一碗五块,张张卖到了两块以上,菜豆腐是一块,她们的意思要大家一起涨。
小玉看到王嫂难过的样子说:“嫂子,抖音视频里,有个山东的卖面大哥,最近成网红,知道为啥吗?就是他讲诚信,一碗面三块卖了二三十年,薄利多销。让顾客吃满意,这才是卖面皮的根本啊!”
王嫂呆了半天,突然一把抓住小玉的手说:“什么都别说了,明早,你按时来。”
第二天一大早,王嫂的面皮店就火爆得像年前一样,每张餐桌上都挤满人,没处坐的,只好在一旁等着,价格牌上,不但恢复了原价,而且还多了八个大字:郑重承诺,永不变价。王嫂和小玉,面带笑容,各干其事,忙得不亦乐乎……
很快,就传来消息,另两家面皮店,也恢复了原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国垒)4月1日,新矿集团公司班组长学院揭牌仪式在山东泰安举行。据介绍,这是业内首家成立班组长学院的企业。班组...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