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该祛魅了
“烟草院士”引起争议10年后,“白酒院士”与“黄金院士”再次引发关注。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院士头衔经历数十年沉淀,备受社会尊重与期待。在公众认知里,科研工作者迈入院士殿堂,既要“学高为师”,也需“身正为范”,要经受住多方面的考量与约束。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在历史和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院士制度改革引发广泛关注的背后,隐含着公众对院士的美好期待。
北京、广东、山东、贵州、陕西、海南等多地受访两院院士、科学家及高校专家认为,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以荣誉制为导向,让院士制度回归科研本身,是治本之策。 ■ 据《半月谈》
金字塔尖的风向标指向哪?
酿酒工艺的技术含量究竟有多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一位专家表示,酿酒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门类,体现着工艺的沉淀与创新,毫无疑问具有技术与产业价值。同时他也认为,酿酒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传统工艺,其在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工程科技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国酒”茅台在酿酒方面有没有取得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机构的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引发了专业人士对“白酒院士”的质疑。更广泛的争议在于,酒企工程师有没有资格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需要考量社会各界对于院士的一贯认知,涉及院士评选标准与制度的合理性、导向性问题。
除了“学高为师”,人们对院士级别的科学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期待,比如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童第周等院士“身正为范”,展现出家国情怀、精神意志与道德情操,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激励年轻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认为,单从科技角度考量,我国两院院士不仅要在专业技术、行业培育、地方发展领域颇有建树,更要体现于关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等基础学科、前沿领域。
白酒市场虽然庞大,但在多数人心目中,喝酒和抽烟一样,并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认知下,且不论学术高度,单是白酒产业属性、“天价酒”状况频出,就与人们印象中的院士气质格格不入。
站在我国科研体系的金字塔尖,院士是科研资源分配、科技人才风格形成的风向标。当前,国家诸多卡脖子技术处于攻坚关键期,院士遴选理应体现学术导向,选拔顶尖人物攻关重大科技问题,而非产业导向、市场导向,把名额交由“纳税大户”。
院士等于“聚宝盆”
喜欢抛头露面,为企业站台,活跃于各类会议论坛,在非自身专业领域发表言论、误导公众……院士“走穴”现象曾经引起舆论哗然。对此,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限制院士获取非正当的经营利益。
记者调研发现,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进一步加速,作为科技领军者的院士不断靠近产业前沿,其头衔与名利挂钩的脉络也不断延伸拓展,“含金量”十足。
国内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中,院士作为顶尖人才、引才政绩的标志,往往能得到上千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其个人还能以“一人一议”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价值等同于数百万元,并享受顶尖档次的医疗保健待遇。
东部某县集聚的院士工作站将近20个,号称引进的两院院士超过30名。当地建设的院士专家科研创新主平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集纳学术研讨、项目引进、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还以某度假区为核心,具有“休假疗养总基地”功能。
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对多国院士体系有过比较。他认为,国内院士评选的问题是利益与评选制度不对称,院士头衔意味着直接、丰厚的物质利益:一是院士身份与行政级别直接挂钩,并配有相应的高标准生活保障;二是在科研资源、学术话语权方面,院士也承载诸多利益。
“一个单位如果有院士,就等于有个聚宝盆。”贵州省一名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学者说。在申报项目和课题时,如果抬出院士头衔,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院士评选中,很多单位非常积极,甚至想方设法找关系。
与丰厚的名利挂钩,促使院士评选竞争异常激烈,关注度高,争议不断。东北某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受访者认为,对院士评选结果的争议不仅是在今年,此前有多次事件在学界关注度较高,比如,国内科学家评不上院士,但其科技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评上外国院士,再“出口转内销”。
“唯院士”与“学阀”问题亟待破解
浙江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创始人2018年回国创业,在项目申请优惠政策过程中,地方政府按照惯例,邀请了多位院士进行现场答辩把关。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有的院士年近九旬,已经长期不在科技和产业一线,只凭头衔硬,就被视为产业布局权威,决定政策资源走向。还有院士与项目专业并不对口,甚至说出“外行话”。
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学者除了表达对“唯院士”现象的担忧,还提及“学阀”现象。容易拿到重大课题,组织庞大团队,滋生“近亲繁殖”,甚至诱发学术界的半商业行为……院士头衔捆绑了过多的利与权,容易滋生利益驱动、结构僵化的“学阀”现象。
“局外人看是专家评选,实际上背后大家都清楚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肯定能上。”山东省一位学者坦言,院士评选需要排除“学阀”作祟,消解“花钱跑院士”“背靠大树好乘凉”等乱象。
一名院士能影响一批学者,甚至整个学科的学术风气与活力。对院士需要有德才兼备的规范与考量,既要领军科技攻坚,也需带头营造蓬勃清朗的学术空间。与利权过度挂钩,导致有些院士行为走偏,与当初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院士在享受便利、资源的同时,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一旦评上院士,就能跻身学术和道义制高点,即便出现学术、行为不端,惩戒也相对轻、相对隐蔽,宜着力从制度上填补盲区。
回归荣誉,重在落实
“院士的定位应该是学术最高荣誉称号。最高、荣誉称号是两个关键词。推选院士首先考虑的应是学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在所在领域具有创造性、对科学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应成为推荐人选。”中部省份一位受访院士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冯国平认为,近年来,院士评选制度改革举措频频,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但也要看到,仍有掣肘因素待突破。
舆论争议的背后隐含两方面问题:一是获评院士会给个人、单位甚至地区带来巨大利益,需警惕院士制度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庞然大物”。二是提名人选来自多个渠道,实操层面标准难统一。
回归荣誉,是当前完善我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紧迫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持续稳步推进,但这些精心设计如何实现全环节、多层面落实才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院士制度本质是一种荣誉,而非利益。发达国家将业务标准作为遴选人才的关键标准,在推动科技进步、树立良好导向的同时,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当选院士的人不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而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调动资源的人,这不仅背离了院士制度设置初衷,也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
回归荣誉制改革并非难于登天,国内有些权威学会已经做到。以中华医学会各分会主任委员选举为例,竞争虽然非常激烈,但评选标准主要是业务,评上是一种业界公认的荣誉,不会从政府层面带来过多利益。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济南4月9日电记者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在普通居民大...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