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第二场“代表通道”侧记: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这是本次全国人代会举办的第二场“代表通道”,共七位全国人大代表亮相,他们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邹彬、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云南省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范永贞、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齐嵩宇、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
不忘初心、勇于奉献、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等诸多关键词串起了这场40分钟的“代表通道”,他们的分享是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的动人故事。其中,邹彬、齐嵩宇代表通过分享自己奋斗成长的故事也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勇于奉献让每个平凡人成为最可爱的人
勇于奉献——是首位亮相“代表通道”的张伯礼院士带来的关键词。
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伯礼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在武汉战疫的82个日夜,这位已过古稀的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因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在武汉做了手术,他在手术后笑称,“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了这里。”
站在“代表通道”上分享武汉抗疫故事,张伯礼并没有谈及自己如何治病救人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平凡人为抗疫做出的平凡小事儿。
被问及谁是最可爱的人,张伯礼说:“不管是冲锋陷阵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只要为我们防疫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干一行爱一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抗疫故事令人动容,“95后”“小砌匠”成长为国际大赛获奖者的工匠精神也足以深入人心。
与张伯礼并肩亮相“代表通道”的是农民工代表邹彬。从媒体报道的成长经历来看,邹彬16岁跟随父亲成为一名砌匠,19岁一举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实现中国代表队在砌筑项目上“零”的突破,23岁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近年来,邹彬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全国两会这一举世瞩目的时刻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第一次到工地上学砌墙的时候,只要觉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引来工友笑话。现在想来,那就是我对工匠精神的最初认识。”
邹彬说起自己参加大赛的感受,“我读书少,对几何等知识理解有限,但为国出征,吃再多苦也不怕!”邹彬觉得,参加世界大赛和做好本职工作一样,要有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要有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
邹彬的故事足以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今年两会上,邹彬建议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他特别向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说:“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邹彬也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更加关心、关注农民工群体,让他们有更多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工匠精神也同样体现在齐嵩宇代表身上。齐嵩宇分享了自己研发几十项发明专利、成长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的经历。“正是国家的强大,才有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齐嵩宇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国家出台更多政策,给我们更大创新的舞台,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
再平凡的岗位也需要创新
创新精神——这是从事环卫工作的张金海传递的关键词。从1993年参加环卫工作至今的张金海也同样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慢慢成长为首席技师到全国劳模,再到人大代表,在张金海看来,工作不分高低,只要奋斗就会有获得。
环卫工人也要搞创新,啥叫创新?张金海想,就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制造出提质增效的技术和设备,能为环卫工人更省力,更省事。
正是抱着这些想法,张金海先后实施技改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4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搞发明、练技术、学技能,他还成立了以“张金海”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带出的30多名徒弟现都已经成为环卫一线上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了劳模。
在马一德代表看来,当前自主创新、科技自强自立,已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变量。作为一名知识产权保护从业者,马一德高兴地看到自中国改革开放初确立知识产权制度,再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为适应国际规则进行了修法。近两年,根据我国发展和我国实际需求自我调整法律,进行了系统修法和升级,可以说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经构建,或者说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
“中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成就、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法治遵循。此外,知识产权的系统修法升级,能更好地为中国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马一德说。
自强不息书写大爱奇迹
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是杨震生分享的关键词。在“代表通道”上,杨震生介绍自己出生在大地震后的两个小时,父母为他起名震生,象征着希望,寓意生生不息。
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成3817人截瘫,党和政府为妥善安置这些截瘫伤员,1979年建设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45年过去了,还有758名截瘫伤员在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大地震发生后,有一些医学专家曾预言,这些截瘫伤员的生命极限不会超过15年。然而45年过去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抗震精神的鼓舞下,在疗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爱心呵护下,他们在这里快乐幸福地生活着,他们用乐观向上的幸福人生书写了大爱奇迹。
杨震生分享说,多年来,疗养院工作人员积极鼓励截瘫伤员自强不息,培养了两名世界冠军。多年来,他们在国内外残疾运动会上获得奖牌77枚,其中金牌58枚,这两名运动员仅在第6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就获得金牌8枚,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疗养院里像这样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截瘫伤员还有很多。他们自强不息,创作并发表了多部文学作品,还组建了残疾人小乐队,定期去部队、学校、社区义演,他们在这里身残志坚,努力回报社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初心和使命谱写华美篇章
范永贞是第二场“代表通道”上亮相的唯一一名女性代表,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1年,见证了丽江市文化馆的发展。
范永贞讲述了一个她工作过程中的难忘故事,2012年春节前夕,丽江古城一个安置孤寡老人的院落里,一位老奶奶送给了范永贞一本书,这是她老伴儿在世时最喜欢的一本摄影艺术作品选集。
“你们每年都这么关心我们老人家,带吃的、带穿的,嘘寒问暖。这本书给你们我放心。”范永贞当时非常感动,“我接过的不但是一本书,更是希望和爱。”范永贞觉得,这份爱和希望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爱和希望一直在各民族同胞的血脉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爱和希望,也一直是文化工作者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我作为一名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代表,一定不辜负重托,和家乡各民族同胞一起弘扬好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上谱写出华美的篇章。”(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全力打造综合性 现代化物流园 访山东济杭物流 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培成
本报记者孙逊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动员大会提出,要强力突破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山东济杭物流园项目被济宁市列为推动“港产城”...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