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垒台 立柱架梁 集聚资源 强化能力山东工研院亮出2020年成绩单
2020年是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工研院”)从“搭框架、聚资源”向“强能力、见实效”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山东工研院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发展”为宗旨,聚焦产业实施“头雁工程”,聚焦创新建设“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聚焦人才实施“四大人才计划”,聚焦转化实施供给端、需求端、中间端、金融端“四端发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截至2020年底,山东工研院与国内外近百所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32个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海外院士、诺奖获得者32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家120余位;建设研发创新基地、育成孵化基地和产业发展基地7个,储备科技项目260余项;引进、孵化与投资企业70家,其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引进、孵化与投资企业实现营收近4亿元,济南市绩效评价列为优秀档次,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
科技成果“裂变式”转化
山东工研院协同创新中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2020年,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先进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协同创新中心产出科技成果107项,获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5人,孵化博弘基因、学智测控等17家企业。
“基于超声导波的主动式损伤监测”项目由工业装备智慧化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孵化,应用于“三航一铁”,即航空、航天、航海、铁路,实现装备由“计划维修”向“视情维修”转变,大幅降低关键结构检修维护频次,减少资源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域控制器”项目由智能网联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孵化,项目研发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实现无人驾驶所需的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功能。团队与山推、山重建机等企业合作,应用于港口、垃圾场、矿山等多个场景。
按需引进、柔性引进、以用为本
构建创业平台聚纳人才
在人才引进上,山东工研院以产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按需引进、柔性引进、以用为本”的原则,实施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创新创业团队计划、海外人才智聚齐鲁计划、校友资源回归计划“四大人才计划”,把人才放在平台上,把价值体现在项目上。
海外引进人才侯帅是英国拉夫堡大学博士、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后,其自主研发的超高速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产品高效抛光与后处理技术,实现对新制造、失效金属零部件的增强和修复,提高和恢复其使用价值,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广泛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石油、矿山、机械等行业领域。
海外引进人才孙明旭是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研究员、医疗康复系统领域专家。他的神经损伤医疗康复项目运用三维运动捕捉模拟运动场系统、模块化电激发器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神经假肢技术等,突破上肢控制器完成复杂运动控制等方面的难题。目前,系统已在济南市多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预计产品国内应用人群超1000万,市场规模超10亿元。培育“千亿级产业”链上项目助力“雁阵型”产业集群建设
2020年,济南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吹响工业强市建设号角。相关部门实施“链长制”,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精准对标济南十大千亿级产业、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山东工研院聚焦网络空间安全、地下空间装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北斗+”等产业集群实施“头雁工程”,积极引进、培育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助力“雁阵型”产业集群建设。
山东工研院与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市对接京津冀专班共同引进“基于智能护栏的周界安防监测系统项目”,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特殊材料、独特工艺,结合智能逻辑分析、时域分析等算法,研发周界防护监测系统、智能监测网等系列产品,应用于距离长、地域广、环境复杂的多场景周界防护。相关产品在国防边境、轨道交通、水利、电力核电设施、能源设施等领域广泛应用。
地下工程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为提高地下巡检效率和精度、降低操作人员安全风险,研发地下工程巡检机器人。其基于巡检机器人的围岩突发垮塌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未来将聚焦地下工程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等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地下工程机器人高地,助力打造“智造济南”。
山东博弘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是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协同创新中心孵化企业,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核酸提取试剂盒、病毒采样管及核酸提取仪3项新产品研发。另外,荧光定量PCR仪正在研发阶段,即将投入市场。2021年,公司预计实现近1亿元销售收入。
山东工研院执行院长王来军博士表示,2020年是山东工研院“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集聚资源、强化能力”的一年,2021年,山东工研院将对标对表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深入推进“123456”工作体系。即:坚持以“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为工作主线,围绕服务“五个济南”建设和山东大学“百廿山大、强校兴国”行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开放带动“三大能力”,重点聚焦科技招商、辐射带动、纵向承接、横向拓展“四个方面”,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平台筑峰行动、科技企业梯次成长行动、高端前沿产业赋能行动、创新资源智聚齐鲁行动、品牌活动精准服务行动“五大系列”行动,强化机制、团队、资金、载体、政策、文化“六大保障”。全年实现新支持建设20家以上协同创新中心,与省会经济圈6市建设专业产业领域创新平台,实现5个100目标,即:引进、孵化与投资企业10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输出科技创新成果100项以上,新增合作海内外知名单位100家以上,路演及大赛活动推出高质量项目100个以上。 (本报记者韩霄鹏)
新闻推荐
“神兽”的寒假作业写完了吗? 多版本“答案”引发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本报2月23日讯寒假接近尾声,你写完作业了吗?记者得到了各种版本的回答。“辅导班太多,耽误了写作业时间”“不爱写周记,临时...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